新华社成都9月17日电(记者 叶建平)记者17日从成都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汶川地震造成成都农村住房倒塌、损毁以及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严重破坏。为避免灾后重建项目“大手大脚”用地,成都市正式出台了一系列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措施来指导灾后重建。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龙跃永在会上说,成都市将充分考虑灾后重建实际需求,优先核定灾区建设用地规模;将农村土地整理规划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设置土地整理项目区;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规划的统筹协调,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些措施都将用于指导和推进灾后重建。
为强化灾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都将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总体控制作用,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规划、不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坚决不予供地,并停止低密度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原则上中心城区单宗出让土地规模不超过200亩,郊区(市)县不超过100亩。
龙跃永说,为鼓励灾后工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成都将对符合规划的工业用地,在不改变用途前提下,增加容积率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出让费用。在2010年前,对符合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等控制指标的工业项目,修建3层厂房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按70%交纳;修建4-5层的按50%交纳;修建5层以上的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据了解,为确保灾区节约集约用地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成都市还将运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土地开发利用进行评价分析和动态监测;运用成都市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系统,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通过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