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大连9月18日电(记者 林红梅)“一旦发生关联性强、面积大、时间长、灾种多的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国迫切需要一支综合性常备应急救援力量。中国救捞将走专业应急抢险资源综合利用之路。”
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18日在此间闭幕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专业救捞队伍关键时刻能冲得上去
今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中国救捞派遣4架专业救助直升机,奔赴地震灾区执行抢险任务。共完成抗震抢险36起,运送救灾物资13.9吨,救助遇险人员225名,开创了海上专业救助直升机执行山区抢险救灾的先河。
宋家慧对记者说,实践证明,专业救捞队伍忠诚、坚强、勇敢和执著,是一支在关键时刻能冲得上去、救得下来的国家应急救援队伍。
宋家慧指出,今年以来,中国遭受了包括雨雪冰冻在内的多起不同种类的严重灾害。世界上威胁和平、阻碍发展的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一旦发生关联性强、面积大、时间长、灾种多的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恐怖袭击,迫切需要一支综合性常备应急救援力量。
新形势下中国救捞的功能定位
宋家慧指出,有效实施危机管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及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放眼世界各国,危机管理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面对多样化的自然灾难、事故灾难,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着手建设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中国救捞就是其中的一支专业应急队伍。
宋家慧介绍,中国救捞是中国政府的海上应急抢险专业队伍,集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专业装备和通用装备于一身。面对政府的要求和民众的需求,中国救捞理所当然应当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将有限的应急抢险资源使用在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上。
宋家慧表示,中国救捞修正发展定位,决心走专业应急抢险资源综合利用之路。一方面严格履行海上人命救助、环境救助和财产救助三大职责;另一方面,加强陆域救助抢险能力建设,拓展专业领域覆盖,逐步开展道路救援、空难救援、反恐救援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救援,综合利用应急资源,为政府危机管理提供专业支持。
中国救捞新的建设方向
中国救捞已创建57年,作为国家海上唯一的专业救助打捞救援队伍,已经形成了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三位一体的队伍建制;承担了人命救助、财产救助、环境救助三位一体的岗位职责;具备了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
宋家慧指出,中国救捞已经具备了应对和处置各类海上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且,已经为开展陆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反恐救援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能力在参与四川特大地震应急抢险中,得到了最好的检验和最充分的肯定。
宋家慧表示,今后在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上,将着力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特色管理体制的加强。中国救捞的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三位一体的队伍特色建制,人命救助、财产救助、环境救助三位一体的岗位特色职责,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三位一体的特色综合功能,是多年以来适应海上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的需求形成的,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特色功能定位的拓展,开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紧急处置和反恐应急救援,促进救捞专业应急资源综合利用。由此引起的跨区调度作业问题、多样化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培养问题,以及精确化、网络化、一体化、系统化的专项预案建设问题,亟待借鉴或引进中外同行先进管理模式、精湛专业装备、针对处置技术来解决。三是复合型特色人才的培养。中国救捞迫切需要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创新型、外向型救捞人才。
宋家慧在论坛上呼吁,中国救捞期待就未来发展定位与全球业界合作,开展道路救援、空难救援、反恐救援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救援,推动中国救捞专业应急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中国救捞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