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田——毕节试验区二十年发展纪实
新华社贵州毕节9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 吴晶晶)“乌蒙磅礴走泥丸”。地处贵州省乌蒙山区的毕节地区,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也曾是全国出了名的穷地方。20年前,这里是我国西南贫困带的核心区域,曾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20年后的今天,一个新的毕节令人刮目相看: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增长10倍以上。更令人欣慰的是,这里的山绿了,水清了,人口素质提高了。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2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指挥下,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支持下,通过毕节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在一个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一方水土哺育不了一方百姓的生存怪圈中,用一场成功的改革试验,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奇迹。
艰难探索:破解三大难题
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高寒山区,一句“纳(雍)威(宁)赫(章),去不得”的歌谣,唱出了毕节地区曾经的贫困。
“人穷、地乏、环境恶”,这是毕节过去真实的写照。这个面积26853平方公里的地区,山地就占了93.3%。境内山高坡陡,每平方公里所承载的人口达200多人。
巨大的人口压力加上无限制垦殖的耕作方式,使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森林覆盖率仅为14.94%,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2.7%。
1987年,毕节全区8个县中有6个县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贫困人口高达34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占65.4%,文盲半文盲人口占50%,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2元。
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困扰着毕节。如何破解这一喀斯特地区的生存发展难题,毕节开始了绝处求生的突围之路。
越是落后的地区越需要用先进的发展理念指导实践。1985年至198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经过长期调研,深入分析了岩溶山区经济长期落后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在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1987年,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在贵阳召开八省智力支边工作座谈会,提出把毕节地区的开发治理列入国家改革试验区的计划,并制定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的建议。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1989年9月,国家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在北京召开“支援贵州毕节试验区发展规划实施顾问组”成立大会,确立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试验区三大主题。
从此,毕节这个全国唯一探索推进内陆边远山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开始走上摆脱贫困、发奋图强的发展之路。
摆脱贫困:开发扶贫成效显著
毕节地区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的村民陈万均一家这两年可过上了好日子。三年前,在地方相关部门的帮扶下,他家引种了5亩桃树,现在每年仅卖桃就能增收8000元左右。
这对于别的地方可能算不了什么,可对于这个土地严重石漠化、长期以来“只见大山不见树,只有石头没有地”的山区来说,却是极不容易的事情。现在,古胜村一共种上了1000多亩紫色樱桃、美国甜桃等经果林,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年前的174元增加到了现在的2300元。
在毕节地区,很多村寨都和古胜村一样,长期以来,农民广种薄收,毫无节制地毁林开荒,土地耕到山坡顶上,锄头伸向河底沙滩,形成“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恶性循环。
近年来,为了彻底摆脱贫困状况,毕节始终围绕开发扶贫,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毕节,每一个县、乡、村,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开发扶贫计划。在纳雍县核桃寨村,无论是修路、修水窖、建学校,扶贫开发项目都由全体村民共同投票选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黔西县韦寨村,特色畜禽养殖业不断做大做强,养殖叮当鸡3万只、乌骨鸡1万只,成为农民增收亮点;在大方县,以优质山泉和环保作物为原料的特色食品加工,以“农家乐”为龙头的乡村旅游和生态度假,将生态效益转化成了经济效益……
开发式扶贫提高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20年来,毕节全区绝对贫困人口从345万人减少到49.8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5.4%下降到6.7%,6个贫困县先后越过温饱线。
温饱问题解决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改茅和无房户建房工程还改善了3.19万户农户的居住条件。
生态保护:建设绿色屏障
煤炭资源丰富的纳雍县长期以来却一直戴着贫困的帽子。现在,两座现代化大型火电厂已先后拔地而起。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两座电厂先后投资近8亿元建设脱硫工程,二氧化硫排放、废水处理、除灰除尘等都达到了国家标准。
然而,以往毕节人却没有如此的生态保护意识。到1995年,整个毕节地区大约有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因炼硫炼锌而沦为不毛之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停止人为生态破坏、逐步走向生态良性循环理念的指导下,毕节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3356工程”“长防工程”“长治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均取得重大成果。
“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退耕还林还草种树系带子,坡地种牧草和绿肥铺毯子,山下建基本农田收谷子,发展多种经营抓票子。”这个顺口溜被毕节人称为“五子登科”,正反映了毕节生态建设的思路和实践。
1988年至今,毕节全区森林覆盖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1284.4万亩,覆盖率提高到3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15平方公里。
人口控制: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杨八郎”这个名字至今还不时被毕节人提起。这个生养了8个儿子的普通农民成了毕节地区人口膨胀、超生致贫问题的一个缩影。
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控制人口数量,努力形成抑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新机制,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
毕节地区建立健全了计生服务网络,把计生工作的重心放在村、组自治上,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由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和服务管理转变。现在,毕节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47‰下降到7.8‰,20年间少生了139万人。
毕节地区还着力改善教育结构,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成人教育为途径,以职业教育为辅助,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人才,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毕节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8年提高到了6.2年。
此外,毕节每年还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70多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0多万人。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毕节地区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毕节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大方县羊场镇桶井村大湾组农民通过自主创业脱贫致富,当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等政府帮扶的时候,他们说,如果什么都要等,打得草鞋天都凉了。
总结经验:推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
小试验、大方向。毕节在实践中按照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统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通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探索之路。
现在,走进乌蒙山区,过去裸露的山头已经被松柏等树木覆盖,一片片梯田里烤烟、玉米、水稻和各种经济作物长势喜人,农民住上了宽敞的瓦房。
“现在的日子以前可想都不敢想。”大方县鸡场乡大坝村78岁的苗族老人杨秀山说,“十多年前,我们一家六口人还吃不饱穿不暖。现在不仅衣食不愁,家里还建了沼气池,看上了大彩电,家门口修了路,村里还有卫生室、活动站。”
“20年来,毕节试验区在解决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试验区成立之初提出的解决人口温饱问题和生态良性循环两大目标。”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说。
20年间,毕节全区生产总值从17.8亿元增加到335.45亿元,年均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82元增加到2458元;恩格尔系数从72.6%下降到55.16%。
毕节试验成功的经验,说起来有很多: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统筹协调经济、生态和人口关系;坚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各方各界特别是民主党派专家、学者的优势;大力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毕节为贫困地区科学发展探索了出路,总结了经验。
然而毕节人对自身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落后的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纵向看,毕节试验成绩喜人,但横向看,毕节加快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秦如培说。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突破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为了把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毕节试验区正在不断开拓新的发展思路,开始新的实践。
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歇。乌蒙山区这幅战胜贫困、改造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画卷,将继续由毕节各族人民亲手描绘,变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