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9月19日电(记者 周芙蓉)贵州省毕节试验区通过20年积极探索,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地处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地区因地理环境偏僻闭塞,经济文化落后,人口增长过快,整个地区形成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怪圈。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挑战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三大难题。旨在为类似地区探索一条遏制生态恶化、抑制人口膨胀、发展经济、富裕人民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新路子。
毕节地委行署专员张吉勇19日在贵州毕节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上介绍说,毕节试验区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自身的实践突破了恶性循环怪圈,为西部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斗争作出了示范。
据统计,20年来,毕节试验区绝对贫困人口从345万减少到49.89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97元增加到101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2元增加到2458元,人口自增率从19.47‰下降到7.8‰,少生139万人,森林覆盖率从14.94%上升到35.92%,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7791平方公里。
张吉勇说:“20年的探索表明,即使在中国经济最落后、生态最脆弱、人口压力最沉重的地区,只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全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