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9月20日电(记者 程红根)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开展的“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演讲活动于20日结束,包括7名院士在内的30多名专家连日来走进郑州、开封、洛阳、漯河等地的60所院校,为大、中学生举办了105场科普讲座或座谈活动,为广大青年学子带来“科普盛宴”。
据科协年会科普活动组织者介绍,从9月15日陆续开始的105场专家报告,内容涉及航天、高新材料、生物遗传、环境保护、国防等诸多领域。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把科学的魅力呈现给广大青年学子,激发起广大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中科院院士严陆光向郑州市回民中学的数百名学生深情地讲述了其父严济慈先生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道。他寄语广大学子:“做人贵在清白,做事必须认真,做学问要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
在郑州市第八中学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中科院应用研究与发展局高级工程师王宁寰、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孚允分别为学生们作了《神奇的新材料与高新技术》和《野生动物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科普演讲。两位专家利用在一线工作获得的丰富知识、图片和资料,通俗、幽默地讲授了深奥的现代科学知识以及有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勉励学生们“勇于探索世界的奥秘,用科学创造美好的未来”。
“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演讲活动在青年学子中引起良好反响。郑州市第八中学初二(五)班学生王炀说,听了专家的演讲,我们明白了做学问要有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和敢于创造的科学精神。郑州市第八中学副校长张峥艳说,科普演讲活动满足了青少年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了解的要求,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修养,有助于培养他们为国家的振兴、为人类的进步、为攀登科学新高峰而奋斗的精神。
专家呼吁城市建设应避免“天天挖沟”
新华社郑州9月20日电(记者 张兴军)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和长远规划,不少城市在建设中存在“今天挖沟埋电缆、明天挖沟铺管道”现象。对此,出席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的有关专家呼吁,“公共沟”是21世纪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城市管理理念应有突破和创新,以避免“天天挖沟”现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隧道集团总工程师王梦恕虽然没有到场,但仍委托助手将自己关于城市交通和物流业建设的观点向与会者作了介绍。
对于一些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天天挖沟”现象,王梦恕提出了批评:“今天挖一条沟埋设电缆,明天挖一条沟铺设管道,制约交通、限制出行,钱不少花、事不多办,老百姓能没有看法、没有怨言吗?”
王梦恕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除了条块分割、部门利益、行政权力等体制造成的因素外,理念陈旧也是当前一些城市管理者的通病之一。
王梦恕建议,要避免城市建设中天天挖沟破路的现象,就要禁止将各种能源管道和通信电路等再埋入地下,同时要采用集上下水、供电、供热、供气、排污、排水等于一体的集中建设方式,将这些管道和线路放入不同类型的共同沟和共同洞室内,以方便操作人员进行安装和维修。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研究所所长徐寿波也表示,“公共沟”是21世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对此城市管理者要在理念和体制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复合材料至少要占大飞机已立项目的25%
新华社郑州9月20日电(记者单纯刚、吴晶晶)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门举行了大飞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研讨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杜善义提出,复合材料是世界航空发展的趋势,代表着一个国家飞机工业的水平,我们已经立项的大飞机项目上复合材料至少要占25%。
杜善义说:“大型飞机目前突出强调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环保性,这些性能上的高要求决定了对复合材料需求的迫切性和必然性。因此,复合材料技术跃升为大飞机三大关键技术之一。”
复合材料是一种由高强度、高刚度增强材料构成的新型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性,良好的抗疲劳性、抗腐蚀性等一系列优点。在飞机上采用复合材料意味着可以明显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提高飞机的性能。
在世界范围内,先进复合材料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大型客机早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了先进复合材料应用的历史进程。欧洲空中客车集团研制的超大型客机A380目前已交付使用,该机复合材料占25%。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研制的B787飞机已成功下线,即将开始首飞并交付航线使用,其应用复合材料占50%左右;由于复合材料的应用而大幅减轻了飞机重量,使B787飞机提高燃油效率达20%。
专家介绍,从外表看B787飞机,除机翼、尾翼前缘、发动机挂架外,几乎看不到金属。该机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复合材料机翼和机身的大型客机。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黄领才表示,该集团已经具备大飞机复合材料研制的基础,可以在较高起点上与国外竞争。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预防肿瘤
新华社郑州9月20日电(记者单纯刚、吴晶晶)“绝大多数人的常见肿瘤,是一个复杂的基因突变。”在此间举行的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环境对遗传毒性与肿瘤影响学术研讨会”上,我国著名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作了《肿瘤研究路在何方》的报告。程书钧说,人类的肿瘤是由于后天发生的基因突变,而这种突变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引起的。
程书钧探讨了肿瘤防治模式、肿瘤的转移可否预测、未来肿瘤早诊的研究趋势等问题。他认为,治疗肿瘤必须向早期阶段不断推移。防治癌前病变将会是人类控制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人类肿瘤的发生是环境致癌因素与人体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因素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达到预防大多数肿瘤的目的。
程书钧举例说,比如乳腺癌,研究证明该肿瘤和名为“BRCA1”和“BCRA2”的两个基因有关。如果这两个“生命密码”发生突变,那么,这个人患乳腺癌的几率高达70%。但是,跟遗传有关的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总数的不到5%。
“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肿瘤防治模式的重心要前移。”程书钧说,肿瘤的产生经历易感阶段、癌前病变和侵袭性阶段,而我们目前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侵袭性阶段,即中晚期肿瘤。但是,中晚期肿瘤至今仍是全人类的难题,近30年来没有取得大的突破。从征服肿瘤的角度看,这样的局面尚处于初级水平。因此,人类最终控制肿瘤的关键是要向癌前病变甚至易感阶段推进。
程书钧表示,肿瘤治疗战略重心前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等预防肿瘤,二是治疗癌前病变。不吃霉变、熏腌、烧烤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人们若能管住自己的嘴,可预防三分之二的癌症发生。


9月17日,行人从设置在广场上的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宣传牌前走过。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将于9月17日-19日在郑州举行
记者8月26日从中国科协获悉,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将于9月17日至19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届时包括100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逾万名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学科领域,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将会聚郑州,围绕"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大会主题开展学术交流。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介绍说,这届年会共设分会场38个,围绕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生物医学与人类健康、工程技术与科技创新等综合性、交叉性内容进行研讨,目前已录用论文13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