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神七航天员乘组和候补航天员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2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酒泉9月21日电(徐壮志、李宣良、王艳梅)执行神七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和候补航天员,21日12时35分乘专机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驻航天员公寓“问天阁”。这是航天员今年第二次进场,他们将在这里进行适应性训练和心理调整,为太空飞行做好最后的准备。

    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6名航天员精神抖擞地走下飞机,胸前的国旗鲜艳夺目。他们一致表示,在经过舱外服试验舱、出舱程序、飞行程序和模拟失重水槽等训练,特别是经过人、船、箭、地大型联合检查后,对圆满完成神七飞行任务充满了必胜信心。

    半个多月前,航天员首次进驻发射场,在圆梦园举行了升国旗仪式、种植纪念树等活动;参加了发射场区四次人、船、箭、地联合检查测试,航天员乘组进入飞船舱内体验“实战”,熟悉发射程序,各项操作准确无误,心理状态稳定,表现十分出色。回京后,他们又进行了封闭式训练,并立足太空中最复杂的情况,做了充分的应急处置训练。

    “问天阁”是航天员在飞船发射前进行短期生活、训练、医监医保、隔离检疫、登舱准备等活动和工作的场所,采取了中国园林化布局,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碧草青青、绿树成荫,可为航天员提供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出征太空。

    目前,神七飞行乘组和候补航天员在技术、心理和体能方面均已做好执行任务的充分准备。

两艘新一代航天测量船投入神七测控

    新华社远望六号船9月21日电(记者 梅世雄)为确保神舟七号及后续航天试验任务顺利进行,我国新建造的2艘新一代航天测量船——远望五号、六号船投入使用。这对“姊妹船”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航天远洋测量船。

    远望五号船于2005年12月开工建造,2007年12月具备执行任务能力,2008年上半年参加并圆满完成了两次卫星发射海上试验任务,全船综合性能得到了实战验证。

    远望六号船于2006年4月开工建造,2008年7月具备执行任务能力。

    我国自主研制设计的第三代航天测量船,与第一、第二代航天测量船相比,设计更加先进、合理,数字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明显提高,设备设施更加齐全,功能更加完善,是集船舶建设、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最新技术于一身,由通用船舶平台和航天测控装备两大部分组成,分为船舶、测控、通信、气象4个系统。满载排水量2.5万吨,抗风能力可达12级以上,能在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

    船上装有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C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和C波段脉冲雷达通信等大型测控通信设备,能够完成对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并能与任务中心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全船成功采用了减震降噪技术和变风量空调系统,同时在舱室布置上也更人性化,使船员长期远洋生活的舒适性得到明显改善。

我国航天远洋测量突破5大难题

    新华社远望六号船9月21日电(梅世雄、熊招斌)正在太平洋执行神舟七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的我国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五号、六号船,突破5大难题,确保航天测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突破设计建造难题。新测量船的C频段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和C频段脉冲雷达共用一套天伺馈系统,有效节省了甲板面积和建造经费;统一测控系统基带和数字跟踪接收机采用通用硬件平台和可重构技术,设备自动化程度高,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好;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综合业务传输平台,集数据接收、交换、传输于一体,传输信息种类多,实时性好。

    ——有效解决测控设备精度无法鉴定难题。传统测控设备精度必须通过海上精度校飞等方法才能得到可靠验证,耗时、耗力、耗财。新一代测量船利用SLR(卫星激光测距)技术,在及时发现解决设备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同时,可以有效验证测控设备精度。

    ——有效解决工况设计效率不高难题。传统的工况设计存在操作过程复杂、计算速度较慢、输出数据不直观等不足,导致工况设计效率不高。针对神舟七号及后续载人飞船任务,新测量船既能满足应急情况下快速进行工况设计的要求,又能通过仿真手段验证工况设计结果正确性,有效提高了工况设计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有效解决船内Q支路数据无法监测难题。USB数传Q支路数据是地面接收飞船的高速数据流,包含着航天员生理遥测、下行编码话音、有效载荷数据等大量的关键信息。历次飞船任务中,USB数传Q支路数据是测控站内部唯一无法实施有效监测的飞船信息。新一代测量船攻克测控与通信两大领域的多项技术难题,研制出设计先进、通用性强、可靠性强、功能完善的USB数传Q支路数据监测设备。

    ——解决天地对接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载人飞船任务中,USB上行话音担负着指挥中心对航天员实施调度指挥和话音沟通的重要任务。在进行神舟七号任务准备时,出现了测量船新研制设备与飞船原有设备接口不匹配问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工程技术人员在新一代测量船上进行相关试验,对担负信息传递的20余根电缆每对芯线的连接关系都进行了详细检测,分析测试了几十种不同组合数据时钟的极性、时序关系,并对测试数据进行逐组分析比对,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陆晋荣:载人航天发射训练实现模拟化

    新华社酒泉9月21日电(记者徐壮志、李宣良)我国载人航天发射训练已经实现模拟化。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陆晋荣21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体化仿真训练系统在神七发射任务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发挥出了高效益。

    陆晋荣说,航天发射一体化仿真训练系统采用半实物仿真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形成一套融虚拟装备、测试发射、测量控制、指挥通信、地勤支持于一体的大型系统,可以实现发射场全系统、全流程、全人员的综合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参加航天发射人员的技术水平。

    陆晋荣介绍,航天仿真是伴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领域。在没有火箭、飞船目标的情况下,系统可以把船箭的信息虚拟出来,组织模拟发射场全系统参加火箭测试发射,从而大大缩短产品研制开发的周期,节省研发成本。

    “航天作为一个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不能没有科学可靠的系统仿真理论和仿真方法、仿真实验结果的支持。”陆晋荣说,“这一系统的应用使得我国载人航天发射训练的水平和效益上了一个新台阶。”

载人航天发射场需要什么特殊条件?

    新华社酒泉9月21日电(记者樊永强)我国有酒泉、太原、西昌3个航天发射场,但只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可以进行载人航天器发射。载人航天发射场究竟需要哪些特殊条件,又发挥着怎样的特殊作用?

    航天发射场是指用以发射航天器的特定场区,建设航天发射场需要照顾到多方面因素。

    “和一般航天发射场相比,载人航天发射场又具有许多特殊要求。”据载人航天发射场系统有关专家介绍,这些特殊要求主要包括:在发射指向方向应留有充裕的应急救生区,发射台附近应地势平坦;发射区需建有航天员紧急撤离通道和掩体等设施;在发射场区应建有航天员上天前训练、医监医保用的航天员工作生活区,并有相应设施;发射区和技术测试区在布局上一般应靠得近一些,将测试检查工作主要放在技术区内进行,尽量减少火箭和飞船占用发射工位的时间等。

    专家介绍说,载人航天发射场的任务主要有4项:一是对飞船和火箭进行检查测试和点火发射;二是为航天员提供临发射前特殊的训练、生活、学习、医监医保和锻炼等条件;三是测试飞船发射条件和气象,进行运输等;四是在飞船进入发射准备阶段到发射前,为航天员和对飞船做最后检查的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紧急撤离和逃逸救生平台。

长二F神七后将“谢幕” 改进型运载火箭呼之欲出

    新华社酒泉9月21日电(记者张汨汨)“送‘神七’上天,将是传统状态下长征二F型火箭的‘谢幕之战’。”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从下一发开始,承担载人航天任务的长二F火箭将迎来大规模改进。

    “长二F的改进将分两步走。”荆木春说,第一步是发射目标飞行器的“改进型”长二F火箭。“它的技术参数,包括所有设计图纸都要全部更换。”

    从外观上看,“改进型”火箭将去掉逃逸塔,整流罩的直径增大,外形头椎曲线将采用气阻更小的“冯卡门曲线”。内部结构上,火箭对惯性测量系统重新进行了可靠性设计,采用新的制导控制方案,电子设备也将实现更新换代。火箭的入轨精度将提高一个量级,运载能力大幅增加,故障容限度将达到两度故障也能正常工作,火箭重量更轻,体积更小,集成度更高。

    第二步是新一代的“全液氧煤油中型运载火箭”。

    “新一代火箭的推进剂将换成无毒、无污染的全液氧煤油推进剂。”荆木春说,现有的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有一定的腐蚀性和毒性,推力小,成本高,即将面临淘汰。

    这种火箭是我国新一代火箭系列中的一支,它的芯级直径3.35米,捆绑2.25米助推器,将是未来用途最广、发射密度最高的火箭。在几次无人飞行器的发射实践后,改进成熟的“全液氧煤油中型运载火箭”将担负我国载人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背景资料:“远望”号船队

    新华社远望六号船9月21日电(记者梅世雄)“远望”号是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的名称,隶属于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目前,中国拥有6艘航天远洋测量船,分别命名为远望一号至远望六号。其中,远望一号、二号、三号、五号、六号正布阵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执行神舟七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

    远望一号船是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火箭飞行器全程飞行试验测量和控制任务,1977年8月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满载排水量2.1万吨。

    远望二号船是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承担我国航天飞行器的海上测量、控制、通信和打捞回收任务,是我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1977年10月建成下水,满载排水量2.1万吨。

    远望三号船是我国第二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其他航天器全程飞行试验海上测量和控制任务,1995年3月投入使用。

    远望四号船是1998年8月由国家海洋局原“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改建而成的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担负卫星和飞船海上跟踪、遥测、通信和控制任务,满载排水量1.3万吨。

    远望五号、六号船是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远望五号于2007年9月29日在江南造船厂正式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远望六号于2006年4月开工建造,2008年7月具备执行任务能力。

    30年来,远望号船队58次远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圆满完成了68次海上测控任务,总航程140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64圈,累计海上作业7600余天,测控成功率100%。

 
 
 相关链接
· 神七船箭塔组合体20日15时顺利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 气象局:三方面数据支持“神七”空间天气保障
· “神七”气象保障全面启动 气象局提出四点要求
· 内蒙古气象部门200多人直接参与"神七"气象服务
· 我国自主研制舱外航天服满足神七飞行任务需要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