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9月22日电(记者陈晓虎、曹健)沐浴着改革开放30年的阳光雨露,“民生”之笔描绘出一幅宁夏的幸福图景:低保户应保尽保,药品“三统一”破解“看病贵”,危窑危房得到改造……
今年2月,凭借“生态保持良好、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居民安居乐业、幸福指数较高”等诸多民生指标,宁夏平原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
实施危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9月的六盘山下,在绿树花丛中,一个个危窑危房改造村、改造点拔地而起,红砖红瓦蓝色屋脊,统一规划的房屋整齐划一。
2006年,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武坪村60岁老人冉玉明一家没花一分钱,告别了近半个世纪的窑洞生活,搬进了政府统一修建的砖瓦房。和冉玉明一样,限于历史条件和经济实力,到2005年前,宁夏南部山区还有几万户困难群众居住在年代久远的危窑危房里,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2005年初,宁夏启动了南部山区特困群众危窑危房改造一期工程。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2.2亿元,改造危窑危房3.9万户,19.5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
自治区民政厅厅长马廷礼说,汶川地震后,地处地震高值区的南部山区也有几千间土坯房、窑洞倒塌,但因大都经过了危窑危房改造,没有发生一例人员死亡。群众称这一工程为“救命工程”。
今年6月,宁夏又启动了危窑危房改造二期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帮助10万户、46万名贫困农民完成危窑危房改造。为了加快这一民生工程,近日,民政部又将宁夏列为全国减灾安居工程试点省区,并给予专项资金扶持。
同时,宁夏还启动了塞上农民新居、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资源枯竭区困难职工和低收入家庭迁居等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的专项工程。
“塞上农民新居”工程是宁夏结合新农村建设改善北部川区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的又一大手笔。2005年以来共投入资金4.2亿元,新建农宅13553户,川区20%的村庄已完成整治改造和新建,农村“脏、乱、差”现象大为改观。
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难的同时,宁夏还积极构建多层次城市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扩大经济适用房规模,推行廉租住房、周转房制度,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加大民族教育投入,确保学生“学有所教”
“山区的孩子不光要上得起学,还要上好的学校。”自治区财政厅厅长王和山如是说。

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学生在上阿语课(9月2日摄)。宁夏目前已基本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最新数据显示,各级各类学校回族在校生50.96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37.55%,高于全区回族人口自然比例。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2006年,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宁夏率先为南部山区近54万名学生发放免费教辅材料,将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扩大为“三免一补”。今年,这一政策进一步扩大到全区中小学。
宁夏实施“两基”攻坚14年,多渠道筹资17亿元,改建、新建中小学近千所,中小学由破烂不堪的“土台子、黑屋子”变成窗明几净的现代化学校。如今,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让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是落实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方面。自治区在新建百所回民中小学的同时,2002年以来,投资6亿多元在银川市创办六盘山高级中学和育才中学两个民族教育基地,通过免收学费、住宿费和提供生活补助,为山区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异地培养少数民族贫困学生。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今年7月,宁夏“两基”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宁夏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突破。
解决好民生问题,就业是根本;解决好就业问题,职业教育是关键。宁夏明确提出,让每一个不能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学生,都能学一技之长。自治区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力争用5年时间在每个市建有1所职业技术学院,在每个县建有1所职教中心。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说,教育问题排在民生问题的首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快普及高等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南部山区的贫困问题和“三农”问题。
推行医疗卫生防治与改革方案,保障普通百姓“病有所医”
因自然条件等原因,宁夏受缺碘“大脖子病”威胁的人口曾高达120余万,因水质导致“氟中毒病”的人口有62万多。2006年首次实现“大脖子病”患病率零纪录。

村民在宁夏海原县西安镇白吉村村卫生室取药(9月5日摄)。 2005年,宁夏全面启动农村医疗改革。短短几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所有县市,村卫生室升级,“零利润”药品进乡村,村医领“月薪”等一系列民生措施的实施,宁夏农民迎来医疗保障的新时代。 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50年前,自治区级的医院仅能做阑尾切除手术,基层医疗卫生部门以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件”当家。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卫生事业空前发展。
2003年,宁夏在平罗县和隆德县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2008年实现县(市、区)全覆盖。6年来,宁夏共有358.5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报销金额2.13亿元。
宁夏对农村医疗机构进行了全面升级。自治区财政于2007年完成乡卫生院基础设施改造。自2005年起,共投入1400万元为每个村卫生室配备紫外线消毒车等“十小件”医疗设备,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卫生农民健康“保护网”。
如今,即使行走在西海固山区,大路两边或村庄深处的新建村卫生室,已成为乡村最显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看病“宽敞了、干净了、规矩了!”谈及村卫生室变化,西吉县蒙集村村民连用了3个形容词。
药价虚高一直是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民生问题之一。2006年,宁夏创造性地实施了“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的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让药品平均降价40%以上,群众就医看病少掏4亿多元。
目前,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民医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大医保体系已全面覆盖全区回汉群众。
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让困难群众“老有所养”
对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是民生“最后一道防线”,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他们的低保问题,并将救助工作从城市向农村扩展,由基本救助向全面救助延伸。
1998年至2002年期间,宁夏将全区21万多城市困难群众纳入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为110元。到2007年时,全区23万农村困难群众也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55元。为减少物价上涨对低保家庭生活质量影响,10年来宁夏6次调高了城市低保标准,4次下发了肉食品、取暖等临时补贴。
在做好困难群众低保工作的同时,宁夏还为他们编织相应的生活保障网络,实现“住房有廉租,就业有引导,打官司有援助,上学有助学”。从今年开始,将连续3年提高企业退休职工退休金标准,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个人就业,生活艰难可想而知。”宁夏民政厅低保处处长李作忠说,宁夏已连续3年购买公益性岗位解决“4050”人员再就业问题,通过创业培训援助等10项措施促进“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2007年底,宁夏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为零的目标。
困难群众打官司难是近年来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民生问题之一。2006年以来,宁夏共为近50万贫弱群众无偿提供了法律援助,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0119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800余万元。
宁夏干旱带缺水群众不再逃“水荒”
新华社银川9月22日电(记者姜雪城)“现在吃水方便得很,一拧水龙头水就来了。”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再次遭遇严重干旱,但年逾古稀的回族农民李占华却不再为喝水发愁了。
去年9月,同心县窑山引水工程正式建成通水,稳定解决了项目区1万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李占华所在的李家山村有500多户人家受益,其中64户还通上了自来水。此前,李占华家吃水得到25公里以外的固海扬黄灌区去拉,每吨水的花费高达70元,现在自来水通进了厨房,五口人每月的水钱才10多元。
宁夏中部干旱带被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三面包围,年均降雨量仅200毫米左右,水资源极度匮乏。历史上,当地农村靠挖胶泥窖蓄积雨雪水或淘山泉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每逢旱年,窖枯泉干,农民不得不往返几十公里花高价去买水喝,甚至出现大面积逃“水荒”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和地方集中投资,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兴建了一批大型扬黄工程和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提高了水窖集雨标准,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氟砷病改水、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有效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但直到新世纪,当地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喝水发愁。
据水利部门调查,到2004年底,宁夏中部干旱带还有75.88万人饮水不安全,占当地农村总人口的56%,其中饮用水量严重不足和水质极差的就多达55万人。这部分人群时常要靠远距离拉水维持生活,平均每立方米水的花费最高达到百元,负担沉重。
宁夏干旱带大批农民饮水难以保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切。2006年,宁夏正式启动了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决定因地制宜,多法并举,在“十一五”期间先解决最缺水群众的饮水基本安全问题,剩余人口再用10年时间予以解决,进而建立起适合当地农村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这样的总体规划目标,宁夏计划在对原有扬黄灌溉工程进行延伸和辐射的基础上,在中部干旱带容易出现水荒的区域建设海原县兴仁引水、原州东部引水、同心县窑山引水等7项引水骨干工程,重点解决居住相对集中群众的饮水困难,并设立供水点为周围村庄提供可靠的拉水源。
同时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建和维修扩建近200处分散的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泉水改造工程,逐步实现水库、塘坝、泉水和集雨等多种水源配套联合运用,尽可能做到供水到户,保证宁夏中部干旱带大部分散居群众在一般干旱年有稳定的供水源,在特大干旱年就近就有拉水源。
而对当地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零星散居偏远深山区的吃水困难群众,则由政府部门出资补贴,建设足够面积的高标准集流场,提高水窖蓄水效率,确保一般干旱年饮水自给;或者整体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到现有扬黄灌区等能够保障饮用水源的地方,彻底解决饮水困难。
在近两年时间里,宁夏推出的各项措施有序落实,截至目前,“十一五”规划任务已经完成80%。今年正式启动实施的20余万生态移民工程,现已搬迁安置贫困缺水群众近2万人,他们绝大多数都已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彻底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困难尚待时日,但是,旱年逃“水荒”的现象已经杜绝。
宁夏创造耕地连续21年净增长
新华社银川9月22日电(记者马俊、姜雪城)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开源”和“节流”,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宁夏已创造了连续21年耕地净增78万亩的历史,在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了土地资源基础。
1949年,宁夏只有耕地971.3万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21年来,宁夏耕地呈逐年增加态势,目前耕地总面积扩大到1659.5万亩,成为我国西部土地垦殖率最高的省区之一,耕地中灌溉耕地比重也提高到36.5%。
宁夏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处长韦晓龙说,宁夏的耕地之所以有增无减,主要靠土地开发整理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有效做好占补平衡工作。为了加强耕地保护,宁夏早在10年前就实行土地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建设占用耕地、项目用地管理、耕地占补平衡等纳入市长县长考核指标,年终严格考核,兑现奖罚。通过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体系,确保了全区1579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减。
2000年以来,宁夏退耕还林1189万亩,成为全国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的地区。按照总人口计算,宁夏人均退耕面积为0.78亩,是全国25个有退耕还林任务省区市人均退耕面积的5.2倍。宁夏林业厅厅长王德林说,退耕还林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但是,如何解决要青山绿水和让农民增产增收的矛盾,又成为摆在宁夏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宁夏国土资源部门提出通过加大投入、改造中低产田等方法挖掘土地潜力,解决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据调查,全区3000亩以上连片可开垦土地达400万亩,如果这些土地能被充分利用,可以新增粮食4亿多公斤,农民人均增收653元。
目前,宁夏仍有1200多万亩荒地,具有较为丰富的耕地后备资源。仅在宁夏中部干旱带4大扬水灌区,现在还有197万亩荒地等待开发,为宁夏从干旱贫困地区移民搬迁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韦晓龙说,缺水依然是宁夏耕地增长的最大障碍,因此宁夏计划投入37亿元对这些土地进行开发整理,改善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水利设施,实现扬水灌溉,改变当地“十年九不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