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乘组是怎样选拔出来的?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白瑞雪、孙彦新)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是如何从中国14名航天员里选拔出来的?航天员系统的专家们向记者讲述了神七乘组选拔的全过程。
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介绍说,神七乘组的选拔从神六飞行结束就开始了。到2008年2月,在航天员共同训练期间,乘组完成了初选,选出6人,并进行了初步排序。
此后,这6名航天员进行了2个多月的任务训练。到5月底,乘组定选完成,训练和选拔专家们对6人打分、排序、分组和初步定岗,以数据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作为重要依据,将分数前3名的航天员定为主乘组。同时,16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还投票选出了最适合担负出舱任务的航天员。
从6月到发射前几天,乘组成员强化训练。直到发射前两天,飞行乘组和岗位分工才最终确认。
“乘组选拔越来越难,在使用百分制的情况下,打分精确到了小数点后4位。现在除了笔试成绩能有些差别外,航天员的操作几乎都挑不出毛病。”航天员大队的大队长申行运说。
经过艰苦训练和严格选拔,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以微弱优势领先,另外3名航天员的分数紧随其后,成为候补。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说,神七乘组首次采用个体替补备份,而不是像神六那样进行整组备份。也就是说,主乘组中的某一人如果突发身体不适等情况,将由候补航天员中的一人进行替代,其他两名主乘组航天员不受影响。
“这个重大变化是跟国际接轨的。”陈善广说,“我们的航天员都逐步成熟了,乘组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具备完成任何岗位工作的能力。进行个体备份,能够节约训练资源。”
陈善广说,与神六相比,这次的选拔过程进行了简化,选拔标准也有所变化。
由于神七将进行出舱活动,操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前所未有,对航天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比以往更高。因此,乘组选拔强调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训练成绩。而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就是这3个方面表现的佼佼者。
美丽的“天宫”——专家详解神七飞船内部装修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孙彦新、徐壮志)如果说神五、神六内部只是“粗装修”,那么神舟七号则是进行了“精装修”,航天员第一次进船后无不惊叹:太漂亮了!
负责飞船内部装修设计的飞船工程师俞进,用细致通俗的讲解带着记者“走”进了飞船。
返回舱里的显示屏和按钮,一切均在最佳位置
进入返回舱第一眼看到的是3个座椅,原来铝合金的金属原色,现在已经喷涂成柔和的浅灰色。
关上舱门,在中间座椅就座,眼前是整块仪表板,上面布满了10余件液晶显示板和各种操作板。
仪表板在正前方的最佳视角范围和视距里,航天员不需要抬头或低头,可以很舒服地观察和操作。
2个主显示屏既可互为备份,也可显示不同内容,旁边6个小显示屏显示的是跟航天员直接相关的分系统数据。
所有需要航天员操作的按键都比较大,间距也很宽松,航天员半躺在座椅里也触手可及。
视力所及之处,看不到任何裸露的管线或设备
向船舱的左右两边看,新型的阻燃材料质地柔软,呈浅咖啡色。俞进说,试验表明白色和浅咖啡色对人的视觉刺激最小。
记者视力所及之处,看不到任何裸露的管线或设备,舱内空间虽然不大,但整洁干净,让人心情舒畅。
船舱两边各有一个舷窗,遮光罩可根据航天员需要拉上或拉开。
右边座椅上方是一盏冷光源的白光灯,灯由一组灯束组成,发出光均匀不刺眼;左边座椅上方是一个摄像机,航天员在舱内图像就是靠它传回地面。
座椅的后面,伞舱包、航天员服装包、救生用品包整齐地固定在舱壁上。
轨道舱空阔的通道干净整洁
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中间是一个空阔的通道,周边是直的,上面的顶呈圆弧形。舱壁也是咖啡色的装饰材料,干净整洁。
2套舱外航天服打包放在支架上,加上30多件配套产品,占去了舱内1/3的空间。
当航天服完全解包组装好之后,舱内空间就会被占掉一半,不过航天员在里仍能比较自如地活动。
轨道舱上有食品加热器、大小便收集装置、睡袋等航天员生活用品,还有9个出舱活动需要的氧气瓶。这些设备都巧妙地隐藏起来,只在航天员需要时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
通径85厘米的出舱舱门,在飞船绕地飞行时冲向地球的方向,航天员一打开舱门,就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了。
航天员出舱工作为何确定为取固体润滑材料?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孙彦新、徐壮志)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的工作项目确定为取回固体润滑材料试验装置,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赵光恒向新华社记者介绍,选择这个项目基于国家建设急需、跟踪国际前沿、便于航天员操作等5大原因。
赵光恒说,开始设想过10多个候选项目,涵盖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
经过专家广泛论证,固体润滑材料和太阳电池基底薄膜材料外太空暴露试验由于5个突出特点最终入选。
第一,固体润滑材料是航天器上广泛使用的润滑剂,属国家航天事业发展急需的一种材料。
太空真空和失重环境,使地面上使用的任何一种液体润滑剂在顷刻间气化,而二硫化钼等固体材料电镀或沉积在转动机构表面,可以起到润滑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器数量的不断增多,固体润滑材料的性能对航天器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越来越突出。
太阳电池基底薄膜材料也是航天器寿命的影响因素之一,出于效益最大化考虑,一并进行试验。
第二,固体润滑材料试验安全可靠,便于航天员操作。
固体润滑材料试验装置总重量3公斤,体积与一包A4打印纸相当。试验样品化学性能稳定,不易燃烧,不易发生爆炸。飞船发射前装在舱壁,航天员出舱时只需取回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第三,固体润滑材料性能研究属国际前沿。
美国、俄罗斯、欧洲等航天强国目前都在开展这项研究,一方面寻找性能更优的材料,一方面想办法提高已有材料的性能。
神七的试验样品中,有4大类11种固体润滑材料,还有4种太阳电池基底薄膜材料。有的材料在公开报道中还没有国家使用过,其性能机理尚不清楚,科学家们期待试验中会有新发现。
第四,在神舟七号的飞行时间内能够获得试验效果。
神舟七号飞船最多能满足3名航天员7天飞行,很多试验需要较长周期,例如科学家原来设想的半导体外沿材料试验,尽管也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特别需要的,但样品必须在太空中暴露三个月以上才能获得试验数据。固体润滑材料在太空暴露40个小时以上就能取得效果。
第五,单次试验的后续效益大。
这次试验还起到另外一个作用,通过天上试验,获得原子氧和紫外辐照对材料影响的基准数字,能够指导地面模拟试验,完善地面试验的方法。
因此,这次太空试验后,今后的试验就可以地面模拟进行,获得与外太空一样的效果,大大节省研制经费和时间,提高效率。
神七对比神六:220余项技术改进成就神七4大不同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孙彦新、伍宣)神舟七号飞船要为航天员太空行走提供支持和保障,这使神七与以往飞船有了一系列区别。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说,在神六的基础上,神七飞船进行了220余项改进。总结起来,神七与神六有4大不同。
不同一:轨道舱变成气闸舱。
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留轨半年以上。而神七轨道舱不再有留轨功能,重新设计变成生活舱和气闸舱的综合,航天员返回后,轨道舱将抛弃在太空中。
气闸舱为此需要提供电力、机械、温度等方面的支持;为了将航天员舱外行走的壮举及时、准确、清楚地传回地面,展现航天员在舱外的英姿,神舟七号飞船在前端和后端分别加载了一台舱外摄像机,能够通过两路图像实时地观察和传输航天员舱外行走的情形;舱外还加装了照明设备,为航天员在舱外行走提供光照条件。
不同二:增加出舱活动程序
按照满足舱外服约束条件,同时保证航天员能够顺利完成出舱程序的原则,神舟七号飞船总体系统设计了分为4个阶段的正常出舱程序,并设计了7个关键事件点并保证这些事件点全部都在地面测控范围以内。同时,为保证航天员舱外行走在连续的测控波段范围内,还要在光照条件下以便于图像传输,要求神舟七号飞船要选择在晚上发射,出舱行走在白天。
除此之外,飞船总体系统还设计了4个应急处理程序和30个出舱故障预案设计。
不同三:由保障两人多天到保障3人多天飞行
神舟系列飞船的初始设计承载量为三人,神舟一号到四号飞船为非载人状态,神舟五号飞船载一人,神舟六号飞船载两人。神舟七号飞船将首次实现满载负荷状态下的考核,实现三人多天的在轨飞行。
与神舟六号飞船相比,在多增加1人的情况下,神舟七号飞船要提供满足多增加1人的座椅、食品、饮用水、环境控制功能等多种资源支持。
不同四:增加了在轨试验环节
神舟七号飞船将搭载我国第一个上天的中继卫星用户终端,这个用户终端能够大大提高我国中低轨道航天器的测控覆盖能力,实现测控覆盖率由原来的13%提高到45%左右。
神舟七号飞船还将进行固体润滑材料的在轨试验,将中科院提供的固体润滑材料在外太空暴露后,由航天员在出舱行走时进行回收。
神舟七号飞船还将完成伴随卫星的在轨试验。
神七航天员将在太空执行上千项操作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白瑞雪、孙彦新)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25日说,神七航天员将在太空执行上千项操作,比神六增加了一倍多。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介绍说,由于神七飞行将第一次开展出舱活动,航天员增加了很多全新的操作,比如,对舱外航天服和飞船气闸舱的操作。
与神六飞行相比,神七的飞行手册从3本增加到7本,航天员要进行的操作单元从几百项增加到1000多项,而每个操作单元还包含数十个步骤和上百个动作。
“航天员的安全不仅掌握在地面人员手里,还掌握在自己手里。”陈善广说,通过训练,神七航天员熟练掌握了每一项操作,所有程序都非常熟练。在太空进行的上千项操作,对他们的体能和应对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杨利伟谈神七航天员训练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白瑞雪、孙彦新)神舟七号航天员经过了什么样的训练?中国飞天第一人、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杨利伟说,随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事业的进步,航天员担负的任务越来越难,训练也更加艰辛。
杨利伟说,神七航天员经历了3个训练阶段:基础理论训练、专业技术训练和出舱程序训练。
基础理论学习中,潜水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很多课程都是新开设的。专业技术训练则主要是针对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的理论与操作技能,其中难度最大的是舱外服操作训练。第三阶段是出舱程序训练,也就是在失重水槽、低压舱以及出舱活动程序训练器这三大关键设备中进行出舱全过程的训练。
“神七任务更复杂,航天员需要进行的主动操作更多,要求航天员主动大于被动。”杨利伟说,神六训练的目标是“航天操作零失误”,而这一次,专家们提出了“航天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能不依靠外界主动完成任务”的目标。
“飞船不断运动,航天员出舱后一旦出现操作上的延迟,飞船可能飞出了测控区,无法得到地面支持。所以航天员必须具备独立完成任务和处置应急情况的能力。”杨利伟说。
同时,神七训练强度远远超出前两次任务。
杨利伟说,航天员仅是在出舱前进行的组装航天服、在轨训练等准备工作就长达10多个小时,连一个螺丝都要拧20多分钟。
他举例说,在模拟失重水槽中进行训练时,航天员连人带衣服重达250多公斤,进行任何一个操作都非常困难。训练结束后,航天员常常累得拿不起东西。
神七缘何开展释放伴飞卫星科学实验?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孙彦新、徐壮志)“神舟七号飞行将首次开展航天器平台在轨释放伴星,以及卫星的伴随飞行试验。”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常务副总设计师赵光恒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伴飞小卫星由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采用了两舱结构一体化设计,用轻型镁合金材料作为主结构框架,整星重量不超过40公斤,卫星具有光学成像、大容量压缩存储、机动变轨、自主导航、多模式指向、测控数传等多种功能。
伴星技术是国际航天领域的一项重要应用技术,神舟七号飞船开展这项工作的任务目标是:试验和验证伴星在轨释放技术;伴星释放后,对飞船进行照相和视频观测;在返回舱返回后,由地面测控系统控制,择机进行对轨道舱形成伴随飞行轨道的试验,为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中交会对接和拓展空间应用领域奠定技术基础。
远望新军领航人——记远望六号船船长凌元
新华社远望六号船9月25日电(记者梅世雄)浩瀚的太平洋上,天蓝蓝,海蓝蓝,几只海燕贴着波光粼粼的海面,轻快飞翔……
一艘2.5万吨巨轮正以每小时12节的速度匀速航行。巨轮的后甲板上,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
这艘巨轮,就是正在太平洋上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六号航天远洋测量船。
自2008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这是这艘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第一次执行远洋测量任务。
同远望六号船第一次出海执行任务一样,40岁的“船老大”凌元,也是第一次以船长的身份承担这么重大的职责与使命。
在履职远望六号船船长之前,凌元是远望二号船副船长。
“我感到肩上的压力太大了。”这位毕业于大连舰艇学院的远望新军领航人说,神七任务举国关注,决不能因为我们远望六号船哪怕是一点小小的失误,而影响神七海上测控任务的完成。
尽管压力多,又是到此前从未到达过的新海域执行任务,但凌元说,他和全体远望六号船船员有信心、有能力圆满完成任务。
为确保首战成功,一船之长的凌元和他的数百名船员展开了魔鬼式训练——500余次跟踪过境星、10余次进出狭窄航道、近10次精轨试验……
就在9月11日出海前夕,凌元率领他的这支远望新军,刚刚出色完成了75天的海上校飞训练。
校飞,是测控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就是用飞行器来检验设备的精度。
远赴大洋进行海上校飞训练的疲劳还未散去,凌元和他的同事们又踏上了执行神七任务的征程。
在17年的航海生涯中,凌元曾先后参加过6次重大科研试验海上测控任务,安全航行近9万海里,为我国航天远洋测控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4年,时任远望二号船副船长的凌元随船执行“风云二号”卫星发射任务。
“船刚到长江口,我们就发现一股热带气旋正迅速逼近,而且很快会生成台风。”凌元回忆。
是提前远航,还是等台风过了再出发?
“提前远航,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凌元说,当时没有备用航线,必须迅速设计出一条从未走过的新航线。
凌元立即收集气象资料,设计新的航线。
当凌元和同事们一起第一时间设计出一条可行的新航线,并提出提前24小时远航的建议时,很快被随船首长采纳。
9月11日下午,刚刚在上海宝山南锚地抛锚、准备休整一天的远望六号船,突然获知,今年第13号、中心风力高达15级的“森拉克”台风,将严重影响主用航线。
面对“森拉克”的巨大影响力,远望六号船的部分领导建议:等“森拉克”过了之后再出发。
如果等,将大大缩短远望六号船执行神七任务的准备时间,甚至不能如期到达预定测量海域。“我认为,我们应该放弃主用航线,而改走备用航线。”
“我完全同意凌船长的意见,明天提前出发。”随远望六号船一同出海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简仕龙,当即表示支持。
就这样,远望六号船基本躲过了“森拉克”的影响,顺利抵达太平洋预定海域。
事后证明,如果不当机立断提前出发,远望六号船就将在长江口被“森拉克”堵上几天。
一次次远航,一次次难忘的经历。
2005年11月,执行完神舟六号飞船任务返回时,在新西兰附近海域,凌元和远望二号船遭遇罕见大浪区。
就在凌元等人驾驶着远望二号按预定航线前进时,突然,一个浪头排山倒海般直冲驾驶室。
“那个浪像利剑一般,生生地刺在驾驶室的玻璃上。”凌元回忆,“玻璃被打碎了,散了一地,海水一下就冲了进来。”紧接着,一个浪接一浪袭向驾驶室。
“船头的探照灯也被打到了海里。”凌元说。
还好,凌元和他的同事们驾船技术精湛,心细如发,迅速往旁边规避。他们脱险了。
凌元说,诸如此类的危险遭遇,他已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了。
长年的海上生活,凌元对家庭而言,几乎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人。
“每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都不在他们身边。”对妻儿,凌元有着深深的愧疚。
儿子上初中之前,当凌元好不容易抽时间,准备陪儿子玩一玩时,儿子却不愿和他玩。
如今,儿子上初三了,渐渐长大了,对爸爸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9月14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正驾船行驶在太平洋上的凌元拨通了儿子的电话:“儿子,爸爸正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我们今天就不能团圆了。”
“爸爸,我们心里是团圆的。”儿子说。
那一刻,凌元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