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9月26日神七飞船在第2天飞行将会有三个精彩看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26日   来源:新华社

神七航天员乘组分工揭秘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白瑞雪、孙彦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神舟七号航天员乘组的任务和分工情况。

    这位负责人说,神七乘组第一次设置了指令长岗位。担任这个岗位的是01号航天员,他同时也是出舱航天员。02号和03号分别为轨道舱航天员和返回舱值守航天员。

    在船箭上升段,三名航天员都在飞船返回舱里进行相关操作。01号正对飞船仪表板,02号和03号航天员的座椅以30度角分别位于01号的左侧和右侧。在仰卧状态下,02号与03号航天员的头部,紧挨着飞船的左右舷窗。

    飞行进入出舱活动段后,01号和02号航天员进入轨道舱,03号航天员则留在返回舱,负责飞船监测和地面联络。

    01号航天员将穿上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服,出舱回收试验样品并进行舱外行走。02号航天员穿上俄罗斯产“海鹰”舱外服,在轨道舱内为01号提供支持。

    作为中国第三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乘组,神七航天员肩负三大任务。

    第一大任务是实施中国首次出舱活动。出舱活动包括两个部分:出舱取回放置在轨道舱壁上的实验材料和出舱行走。这期间,航天员不仅要正确操作飞船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还要经受空间运动病高发期的考验。

    第二大任务是完成包括回收固体润滑材料、释放伴飞卫星等在内的科学实验。这是继神六之后第二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第三大任务是满负荷、全方位考核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及各大系统。张建启说,3名航天员上天,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质的飞跃,因为神舟飞船本身就是按照最多三名乘员的方案来进行设计的。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等各系统能否经受住满负荷的考核,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风险。

专家详解神七飞行控制三大难题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李宣良、田兆运)“与神五、神六任务相比,神七飞行控制存在三大难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包括北京飞控中心在内的整个测控系统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全力应对。

    一是航天员出舱活动,对整个测控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涉及到出舱活动的一些关键软硬件设备必须进行备份;出舱活动过程复杂、环节众多,北京飞控中心必须在短时间内对各环节进行多方确认,才能把活动进程一步步向前推。

    二是伴飞卫星的飞行控制是对我国测控系统的全新挑战。这次飞船释放的伴飞小卫星,必须围绕飞船轨道舱进行伴飞飞行,并确保不和飞船发生碰撞,控制难度和要求很高。

    三是天基测控网首次投入使用,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攻关的技术难题。我国的第一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2008年刚刚发射升空,尚处于测试试验之中就将承担天基测控任务。这次试验,将把我国的航天测控网从陆地的测控站和海上远洋测量船搬到赤道上空。

    “这三大难题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在一次任务中同时完成对多个目标的控制,这将是我国航天测控领域的又一创举。”朱民才说。

广泛吸纳各界意见使神舟飞船日益成熟完善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孙彦新、徐壮志)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日前向新华社记者透露,神舟七号飞船因航天员和各界专家意见而专门进行了多项改进。

    张柏楠介绍,神舟飞船一直采取开放式的设计理念,广泛吸纳各界意见持续改进,这也是飞船日益成熟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利伟和费俊龙、聂海胜返回地面后,都对飞船提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意见,飞船都一一进行了改进。神六返回后,航天员提出,返回舱舷窗边的一个气瓶影响观察视线,神舟七号于是更改了气瓶的位置。

    为提高飞船乘坐的舒适性,飞船系统主动邀请航天员体验和提意见,神七舱内的很多布置都是按航天员要求更改的。其中改动最多的,是扶手和脚限制器的位置,20多个扶手和多个脚限制器让航天员一个个试,每一个都综合多名航天员要求重新安放。

    张柏楠介绍,飞船的不同设备涉及领域不同,涉及到哪个领域,就会请来哪个领域的权威专家。讨论降落伞时,从空气动力部门、航空学院和研究所请来降落伞专家;讨论气闸舱泄压时,便请来研究真空问题的专家。

    张柏楠说,各界意见使神舟飞船日益成熟完善,可靠性安全性不断提高。

人性化设计使神七飞船更舒适便捷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孙彦新、徐壮志)怎样让飞船乘坐更舒适,活动操作更便捷?神七飞船工程师俞进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贯穿设计、研制、生产全过程,神七在人机工效学上处处体现了人与飞船的完美结合。

    给航天员提供更大活动空间

    3人满员飞行,航天员的生活用品增加不少,舱外航天服及相关设备更是占去较大空间。在有限的舱内空间里,如何能留给航天员尽可能多的活动区域,设计师可谓绞尽脑汁。

    “能打包的物品全部打包,能缩小的设备尽量缩小。”俞进介绍,设计人员对着舱内物品一个一个想办法,从食品、服装到救生物品等大小设备,进行了一场全面的“瘦身”运动,尽管每件东西挤出空间有限,但加在一起还是使舱内宽敞了一些。

    俞进说,轨道舱内仪器较多,设计人员制作专门的“货架”,像超市摆放货品一样摆放设备,极大地提高了空间使用率。

    设计人员还根据重要等级,把需要航天员操作的东西分门别类,放在利于航天员操作的地方。让航天员感觉清晰明了,在心理感受上也更宽敞。

    不同颜色营造“天”“地”视觉感受

    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航天员失去了方向感。

    为了让航天员更快适应太空环境,得到更好的方位感觉,设计人员在飞船内部装修材料的颜色上做起了文章。

    俞进介绍,舱壁表示地面的地方用深咖啡色材料覆盖,这种颜色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土地,使航天员找到“家”的感觉。然后颜色逐渐过渡,表示天空的地方就变成了很浅的颜色。多数设备都用乳白色的阻燃材料包裹起来,更显舱内整洁。

    “这种色彩反差,使身在太空的航天员有立体的视觉归属感。”俞进说。

    20多个软、硬扶手让航天员处处都有着力点

    失重状态下,航天员处于飘浮状态,如果没有着力支撑点,任凭怎么用力也难以前进后退。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返回地面后都曾反馈,有的扶手手感不佳,有的扶手位置不好。这引起了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他们一方面根据航天员意见进行修改,另一方面自己亲身体验寻找解决方案。

    “我的个头比航天员略矮,力量也比航天员小很多。”俞进说,因此,如果经过她的试验,扶手的间距和数量足够,那么,对航天员来说就更没问题了。

    舱内安装的扶手以软扶手为主,分布于舱壁、仪器附近、生活用品附近。而金属扶手多安装在舱门附近,以及舱外太空行走的路线上。这些扶手一共有20多个。

    返回舱和轨道舱里,还分别安装了多个脚踏板和脚限制器,航天员需要双手同时工作时,就可以用脚来做力的支撑。

    俞进说,在地面模拟试验中,这些扶手得到了航天员的高度认可。

神七航天员出舱全程详解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新华社记者白瑞雪、孙彦新、田兆运) 传说中的孙悟空轻轻一个筋斗就能翻十万八千里,但航天员在太空中活动的每一步,却一点也不简单。航天员26日进行哪些出舱准备?出舱后又会做些什么?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告诉记者,出舱活动分为4个阶段:在轨组装、检查与训练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舱外活动段以及返回过闸段。其中最长的是第一阶段,历时14.5个小时;最危险和最难的,则是舱外活动段。

    在这4个阶段中,航天员要经历数百个步骤,其中有8个关节点尤为重要。

    关节点一:穿衣,即首次在太空中穿上舱外航天服。飞船发射时,舱外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服装,然后把各部分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舱外服,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

    在“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这才算“穿好”了舱外服。在“穿衣”的过程中,两名航天员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时,另一人读操作手册并进行确认,以确保所有操作万无一失。

    关节点二:在轨训练。穿上舱外服后,航天员进行移动和各种模拟操作,以体验失重状态下移动和操作的特点——毕竟,地面上用于失重训练的水槽,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失重状态。同时,航天员还要找好开舱门的位置和手脚的着力点。

    在大约100分钟的在轨训练中,航天员要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一遍,以进一步熟悉出舱程序,但运动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间运动病。这些工作结束后,2名航天员将进行几个小时的休息。

    关节点三:搬家。神舟七号的轨道舱既是航天员的生活舱,又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过渡”地带即气闸舱。因此,在进入第二阶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后,航天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轨道舱里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返回舱。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饮水嘴、尿液储箱管路、手持摄像机、医学检查用的血乳酸仪,等等。

    当然,在“搬家”完成后,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必须关上,否则,返回舱也成了真空、低压的“太空舱”了。

    关节点四:泄压。航天员再次穿上舱外服后,需要检查服装和舱对接系统的状态及气密性。在舱外服加压的过程中,轨道舱慢慢泄压。轨道舱气压泄至3千帕时,舱外服与飞船的气液组合连接器断开,服装转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却。此时,舱外服里的压力是40千帕——这是人体能够承受而又保证灵活性与气密性的压力值,轨道舱则逐步接近真空。

    关节点五:开门。轨道舱气压降至两千帕左右,就可以开门了,航天员进入第三阶段——出舱活动。在太空中开门,讲究不少。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了,再把门完全打开。碰上打不开的情况,就得用一个类似于撬杠的工具把门“撬”开。打开门、出舱之前,航天员还要给舱门罩上一个保护罩,以防止在出舱过程中发生剐蹭。最为困难的是,航天员始终需要用一只手固定身体,上述动作都是单手来进行的。

    关节点六:出舱取实验材料。头先脚后,是航天员出舱的“标准动作”。按照计划,出舱航天员半个身子探出去后,首先要对着推进舱上的摄影头“打招呼”,然后取下放置在轨道舱外壁上的固体润滑材料,递给舱里的航天员。固体润滑材料是在飞船发射前安装在飞船舱壁上的,至航天员出舱取回时,材料预计共在外太空暴露40个小时以上。国外经验表明,暴露40小时以上即可获得试验效果。

    关节点七:太空行走。实验材料递入舱内后,出舱航天员将沿着轨道舱壁行走。他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联,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对于太空行走,挂钩严格的交替换位,是一条最最重要的“军规”。

    在失重的环境中,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因此,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太空漫步,不如说是“太空漫移”。

    关节点八:返回。与出舱相反,航天员在进入轨道舱时,采用脚先头后的姿势。接下来,又是一系列与出舱相反的程序:关舱门,轨道舱复压。直到轨道舱内压力恢复后,航天员才能慢慢脱下舱外服。

    等到轨道舱与返回舱压力确认为一致后,两舱之间的门被打开,出舱活动全部结束。届时,神舟七号的3名航天员,一定会拥抱在一起庆祝胜利。

    神七的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都做什么用途?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随着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升空后,飞船的“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被频频提及,那么这3个舱都是做什么用的?

    神舟七号飞船全长9.19米,3个舱段由前到后的安装次序是: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

    轨道舱:呈圆桶形状。为适应这次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的任务需要,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取消了“神六”飞船时的留轨功能,新增加了泄复压、舱外航天服支持、出舱活动通信、舱外活动照明及舱外摄像等功能,具备支持航天员出舱的气闸功能,并兼作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舱。

    返回舱: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飞船起飞、上升到入轨及返回着陆时,航天员都在返回舱内。神舟七号的返回舱形状像钟,其舱门与轨道舱相连,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内安装了航天员的座椅。返回舱内还安装了飞行中需要航天员监视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可以随时判断、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在必要时人工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推进舱:圆柱形。舱内安装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其使命是为飞船提供所需动力,飞船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一部分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外部两侧也安装了两个太阳能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电能。

    神舟七号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舱段,舱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内部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航天员提供一个与地球环境一样的舒适生活环境。另外,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驾驶飞船。

    剖析神七飞船结构与外形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新华社记者孙彦新、徐壮志) 正在太空飞行的神舟七号飞船与此前的6艘飞船相比,结构和外形没有本质区别,但为适应航天员出舱活动,还是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进。飞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设计人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对这些变化进行了详细剖析。

    神七少了一对太阳帆板,多装了一颗伴飞卫星

    从外观上看,神舟飞船原来都有两对太阳帆板,一对在推进舱上,一对在轨道舱上。神七轨道舱不再留轨试验,因此去掉太阳帆板。

    轨道舱的顶部,安装了一颗伴飞小卫星。

    小卫星旁边,是数个圆球形的气瓶,气瓶中的高压气体用于航天员出舱活动时轨道舱的泄复压。轨道舱顶部的位置,在神舟八号时将安装一个交会对接机构,用于与空间站对接。

    在神七的轨道舱壁上,还能看到像双杠一样的扶手,这是航天员太空行走时要用的。

    三舱优于单舱或两舱

    神舟飞船一直都是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3舱结构。设计人员说,这并非随意之举,而是有科学道理。

    美国第一艘人造飞船为单舱式,俄罗斯的第一艘飞船为两舱式。在载人航天的实践中,各国科学家发现,3舱结构效益最佳。

    飞船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和过载,使航天员面临生死考验。科学家不得不选择放弃那些不需要返回地面的仪器,从而降低技术难度,提高返回安全性。

    3舱飞船既能满足动力、航天员生活场所、乘员返回地球这3大基本功能,又能在返回时尽量“轻装简从”。

    另外,3舱结构也提高飞船飞行的可靠性,即便其中一舱出现故障,其他舱段还可以工作。

    神五、神六的飞行实践证明,中国的3舱一段式飞船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投入少效益高。

    飞船的形状为什么有些奇怪

    在地面的各种交通工具中,还找不到外形与飞船相似的。设计人员介绍,飞船不是有意追求科幻效果,而是根据需要设计形状。

    在太空的高真空环境下,飞船内外有一个大气压的压力差,这种压力大得足以把一辆小汽车或是一架飞机压瘪。

    大量地面试验证明,圆形抗压能力最强,另外,圆形还能为乘员提供最大内部空间。因此飞船3舱呈圆柱或圆锥形。

    形状最奇怪的要属返回舱,像一个倒置的大钟。这是因为返回时这个舱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必须底大头小才能像不倒翁一样保持姿态稳定。同时,这种形状也有助于更好地散去返回舱与大气剧烈摩擦时产生的高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神七·特写: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感受神七飞天
· 神七发射全记录:牵动万千神经 航天新蓝图展开
·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详解神七飞行四任务
· 神七飞船发射成功 胡锦涛现场观看并发表重要讲话
· 新华社快讯:神七现已进入8小时倒计时发射程序
· 交通运输部:神七海上应急救援保障力量全部到位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