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指控中心搬空中-神七飞船回收搜救呈现5大新看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7日电(记者陈辉、黎云)与以往的飞船回收搜救相比,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搜救工作呈现出5大新看点,其中,指挥控制中心首次由地面搬到了空中,成为最大亮点。目前,回收搜救人员的针对性训练已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隋起胜日前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介绍,这5大新看点是:

    一是回收搜救时间由黎明变为傍晚。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船回收时间都是在黎明,搜救工作基本上在白天进行。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时间定在傍晚,这就意味着飞船在着陆后不久就将天黑,搜救工作将在黑夜进行,难度比以前加大。

    二是航天员数量增加。隋起胜说,这不是单纯增加一个人的问题,增加1名航天员,整个回收搜救的工作流程、物资保障和主着陆场的所有安排,都要进行调整和重新安排。

    三是指挥中心由地面搬到了空中。在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搜救直升机中,新增加了一套空中指挥系统担负搜救指挥任务。这个系统具备了语音通信,指挥控制、定位和信息处理功能,其中包括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一号”定位系统,可以与着陆场区、西安测控中心和北京飞控中心进行不间断联系。“这将使我们的搜救指挥更机动、更高效。”隋起胜说。

    四是搜救工作由空地协同转变到空中自主完成。以往的搜救工作是由空中分队和地面分队同时进行,两支分队到达后才打开返回舱舱门。在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搜救时,将改为“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模式。隋起胜认为,这种模式不但可以使返回舱的处置更加从容,而且还避免了地面分队因抢时间而压坏草皮、影响生态环境。

    五是增加了发射上升段的应急救生任务。隋起胜说,如果飞船在发射上升阶段,因为意外而出现逃逸情况,搜救分队还要在东西长300公里左右的区域里进行应急救生搜救。这在以往的搜救任务中是没有的。

    据介绍,搜救人员已经组织完成了对主着陆场2万多平方公里的空中勘察,准确地标注了村庄、河流等地形地貌,一些危险地貌特别是一些直升机无法降落的沟壑和沼泽地进行了详细标识。“来自不同单位的搜救人员也进行了多次综合演练,所有工作都已经准备就绪。”隋起胜说。  

背景:飞船返回过程4大关键技术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7日电(记者黎云)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最后一个环节,飞船平稳降落在指定地域、航天员健康出舱,才意味着此次任务的圆满完成。有关专家说,确保飞船平安返回,必须解决好4个关键技术问题:

    一是飞船再入大气层的角度问题。飞船的制动方向直接决定再入大气层的角度,如果再入角度不好,飞船会像打水漂一样,擦着大气层的外缘“飘”出去。因此,飞船在指定位置精确制动,是回收技术中的第一个关键点。

    二是进入大气层时的防热问题。飞船冲进大气层时,由于速度很快,船体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的温度高达1600多摄氏度,必须采取防热技术,有效阻隔热量向舱内扩散,才能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三是黑障区的跟踪测控问题。当飞船距离地面80公里到40公里这段范围内,地面和飞船有大约240秒完全失去联系,被称为测控的黑障区。对飞船在黑障区的跟踪测控,直接关系着与进入大气层的飞船的快速联系,也是确保飞船安全着陆的最关键环节。

    四是着陆时的减速技术。飞船下降过程中,速度要从每秒数千米减至每秒8米,才能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神舟系列飞船采用的是减速降落伞和反推火箭技术分段进行减速,同时航天员的座椅也具备缓冲保护功能。

飞船返回大气层后将分3个阶段进行跟踪搜救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7日电(黎云、李超军)神七主着陆场站站长贾书贵介绍说,按照运行轨迹,神七在返回大气层后的跟踪搜救工作分为3个阶段进行。

    第1阶段是获取飞船在黑障区的飞行数据。这由驻守在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的前置雷达站来完成后,将数据提供给300公里以外的USB测量站。飞船在黑障区的飞行数据对于飞船的落地定位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后方测量站在飞船穿过黑障后,能否被及时捕获。

    第2阶段是精确跟踪、控制飞船和获取最终的落点预报。这是由与前置雷达站相距300公里的USB测量站来完成。它主要根据前置雷达站提供的引导数据,进一步跟踪、控制飞船,最终完成落点预报。

    第3阶段是搜索降落于地面的返回舱,并进行现场处置。这是由空中搜索救生分队、地面搜索分队完成。

我国建成安全可靠的载人航天工程主着陆场系统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7日电(黎云、李超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主着陆场系统经过多次神舟系列飞船的着陆试验,逐步探索出了空地一体、分时调度的搜索救援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配套齐全、适应载人航天高安全、高可靠性要求的主着陆场系统。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主着陆场系统主要包括跟踪测量分系统、搜索救援分系统、通信保障分系统和气象保障分系统等。与其他系统相比较,主着陆场系统具有机动性强、时效性高、不确定因素多、专业门类复杂等特点,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神舟系列飞船的回收过程中,一批由我国航天科技人员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主着陆场系统,为飞船的按时着陆和及时回收提供了重要保证。着陆场站现能采用多种通信定位手段,实时完成航天器回收任务中的指挥调度,并能准确测量飞船返回段运行轨道、精确预报落点,搜救速度和返回控制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前列。

    主着陆场系统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回收中,分别创下了预报落点误差小、空中搜救返回舱速度快2项佳绩。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自主研发的《救生回收地理信息电子显示系统》,还首次实现了搜救现场方位态势的三维实时显示,现场搜救情况一目了然,极大方便了指挥通信,提高了搜救效率。

    在神舟七号回收中,主着陆场系统将新增13台(套)先进设备,其中,新增的空中搜救指挥平台,还将首次实现搜索救援组织指挥由地面搬到空中的转变。

    陆军航空兵全力以赴确保神七空中搜救任务完成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7日电(黎云、周敬波)神七主着陆场副指挥长、负责搜救直升机指挥的总参陆航部某局副局长崔小军日前表示,陆军航空兵部队将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神七的空中搜救任务。

    快速搜救,迅速到达,安全后送

    参加搜救的陆军航空兵部队提出了“快速搜救,迅速到达,安全后送”的任务目标。即:快速搜索定位返回舱的实际落点,迅速到达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点,安全把3名航天员后送到指定地点。

    任务特点:重、新、难

    在前6次搜救中,陆军航空兵只担负主着陆场的飞船搜救任务,神舟七号任务中增加了应急着陆场的搜救任务。

    同时,神舟七号搜救指挥平台从地面搬到了直升机上,由以前的“地面指挥直升机”变为了“直升机指挥直升机”,整个搜救行动主要通过空中机动方式来完成,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由于回收时间改到了傍晚,搜救时间也改成了傍晚回收,晚上后送。从以前的“越飞天越亮”,到现在的“越飞天越黑”,直升机飞行难度加大。

    预案准备了十几套

    按照赋予的任务,参加搜救任务的陆航部队制定了详细而周全的方案,各种处置方案、演练方案都达到了十几套。比如天气突变怎么办,直升机发生故障怎么办,等等,任务具体到了每一架飞机和每一个机组。

    为了熟练掌握,总参还组织机组人员认真熟悉装备,熟悉口令,熟悉指挥流程,确保机组适应新的情况。

    动用了总参直属部队和3个战区的陆航部队

    神舟七号的空中搜救,包括主、副着陆场回收搜救和应急着陆场搜救3个部分。在主、副着陆场和应急着陆场,空中搜救分队都由来自总参直属部队和成都、济南、兰州战区的陆军航空兵担负。

    选派了技术状态最好的飞行员和直升机

    担负任务的总参某陆航团,已经承担过6次飞船回收任务,在主着陆场执行任务的6架直升机中,有4架是刚接收的新直升机,各项性能指标良好,而担负搜救任务的6个机组,也全部实行了双机长制。

    多次对主着陆场进行空中勘测

    在准备任务期间,直升机多次对主着陆场内的地形地貌,可能影响返回舱着陆的沟壑、坡地进行了空中勘测,并进行了标注,有关方面也完成了对可能威胁返回舱降落的各种隐患的清理。

    在呼和浩特开辟了城市直升机小型起降场

    按照航天员后送预案,陆航部队还在呼和浩特开辟了一个城市直升机小型起降场。按照起降要求,地面人员对场区进行了清理和平整,布置了引导灯光,开设了导航台,并解决了临时起降场的降尘等问题。

飞船返回如何保护航天员不受伤害?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7日电(记者黎云)从太空返回的飞船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进入大气层后,主要是借助降落伞和反推火箭来减速和平安着陆,从而保护航天员不受伤害。

    由于受到大气阻力的作用,飞船在进入大气层以后,速度会迅速下降。到距离地球表面约15公里时,飞船速度由超音速下降到亚音速,稳定在200米/秒左右。如果飞船以这样的速度冲向地面,航天员着陆时所受到的冲击,仍然如同从100层高楼上飞身跳下。

    飞船减速首先依靠降落伞。当返回舱下降到距地面大约10公里的高度时,返回舱自动打开伞舱盖,引导伞打开后,再拉出减速伞。为了减少开伞冲击力,减速伞还特意设计为两级充气,分两次打开,使返回舱的速度下降到80米/秒左右。

    减速伞工作16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主伞也采取两级充气的方法,先张开一个小口,然后慢慢地全部张开,使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秒减到40米/秒,然后再减至8米-10米/秒。

    然而,即使是以8米/秒的速度着陆,飞船所受的冲击力仍可能对航天员的脊柱造成损伤。飞船距离地面大约1米时,安装在返回舱底部的4台反推火箭还将点火工作,使返回舱速度一下子降到2米/秒以内。

    此外,具有缓冲功能的航天员座椅在着陆前也开始自动提升,从而使冲击的能量被缓冲吸收。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冲击的能量,航天员座椅上还铺设了一套根据航天员身材量体定制的缓冲坐垫。

神舟七号飞船着陆场系统有哪些新变化?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田兆运、王经国)神舟七号飞船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飞行任务的着陆场系统发生了哪些新变化?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神七着陆场区的配备力量有所改变,一些搜救设备也有改进。

    吴斌介绍说,从神舟一号任务开始,着陆场系统始终处于不断的探索发展过程中,为最大限度提高着陆场系统的费效比,在总体方案的设计上,始终坚持了以最小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能的设计原则。在保证搜救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人员与设备的投入。

    神舟七号飞船的搜救方案改变了搜救模式,将原来“空中为主,地面为辅”的模式改为“空中救援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所有针对航天员的搜救工作都由空中力量完成,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抵达着陆点的时间,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搜救模式的改变带来了着陆场区配备力量的变化,通过最大限度地压缩地面力量,把原来陆地上升段的4个应急救生区压缩成3个,把主、副着陆场的力量通过综合利用。如此一来,虽然航天员人数增加了,但通过优化,不仅没增加搜救力量,反而将直升机的数量减到10架。

    吴斌介绍说,在前六次飞行任务结束后,经过不断总结,在神舟七号任务着陆场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中去掉了一些可靠性不够高的设备,新研制加装了性能更加可靠的搜索定向仪,为直升机添加了可供夜间搜索的探照灯和红外设备,还为航天员配备了铱星手机,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关链接
· 神七第5次空间环境预报:27日至29日空间环境平静
· 神七轨道舱舱门研制历程
· 专家解读神七航天员出舱活动三大“高难动作”
· 改革开放的洗礼从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到神七发射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