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姚润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条件。水利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陈小江表示,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间,国家投资212.6亿元对363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共新增和恢复灌面3000多万亩,改善7000多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5亿公斤,新增节水能力125亿立方米,取得了国家每投入1.84元,新增1公斤粮食生产能力、新增1.1立方米节水能力的双重效益。
陈小江是在近日举行的2008年度“节水中国行”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作上述表示的。“节水中国行”宣传活动由中央宣传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开展,通过每年举行一至两次集中采访报道,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深刻认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年“节水中国行”的宣传主题是“节水灌溉与粮食安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粮食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陈小江说,我国现有耕地18.26亿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8.67亿亩,占耕地面积47%,却生产着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且产量相对稳定。灌区平均亩产达500多公斤,是全国粮食平均亩产的1.8倍,是旱田亩产的2倍至4倍。
节水灌溉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水利部统计,全国434处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生产了全国1/4左右的粮食,创造了全国1/3以上的农业生产总值。大中型灌区已成为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
陈小江介绍,根据节水灌溉有关规划,通过加快灌区节水改造、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改革农业灌溉制度等措施,预计到2020年在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大约可以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亿亩,形成农业年节水能力600亿立方米,不仅可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保障,而且可支持生活、工业和生态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