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追星族”的四味人生
新华社远望一号9月28日电(记者 吴登峰)北京时间28日17时37分,神舟七号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
“成功了!”五艘远望号测量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同时拉响汽笛。
追星揽箭30年,远望人先后50余次远征大洋,圆满完成近70次海上测控任务,总航程约140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60余圈,累计海上作业7600余天,测控成功率达100%。
酸——儿子眼中的陌生人
孙步春,远望一号的一名普通船员,在机电部门已工作22年。
机电部门,被喻为远望号的“心脏”。每天机电部门为船只提供的电力,可满足一座30万人口城市的日常需求。
上船第一天,师傅把孙步春领到位于最底层的机舱,指着密布的管线和阀门说:“等你像熟悉家人一样熟悉它们的时候,你就成为一名合格的远望人了!”
机舱里空气污浊、平均温度50多摄氏度、噪音100多分贝,是船上最为艰苦的部门。孙步春用2年时间摸遍了船上的每一段管路,记住了管路上1000多个阀门的位置和功用。
一次,师傅随手搭在一处管隧上。孙步春立刻回答说:“这路管隧全长55米,有油、水两路管线,分别穿越全船机电、通信、航海3个舱段,有34处阀门。”
“好样的!”师傅对孙步春说:“从今天起,你合格了!”
由于工作繁忙,孙步春只能把孩子寄养在苏北老家。一次,孙步春执行完卫星发射任务,兴冲冲赶回老家,却被2岁的儿子堵在门口。“你是谁,干吗到我家来?”对管线、阀门熟悉如家人的孙步春,在孩子的眼里却成为一名“陌生人”。儿子的话让孙步春心里一酸,眼泪夺眶而出。
为了远望人的事业而牺牲自己的亲情,成为孙步春沉重的选择。
不过令孙步春自豪的是,22年来他和同事们一起,为56次测控任务的圆满成功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动力保障。
甜——父女两代同圆航天梦
王玉祥,远望号第一代船员,多年的海风已把他染成古铜色。
1997年4月,王玉祥随远望号执行风云二号卫星发射任务。
这是远望人由海上测量向海上测控转型的关键一战。海上测控技术当时只有美国、俄罗斯等少数航天大国掌握。作为卫星测控系统软件主要研发人员之一的王玉祥,紧盯着显示屏,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卫星测轨定姿正确执行!”
“卫星加旋正确执行!”
“姿章联控正确执行!”
“成功了!”王玉祥欢呼着从座位上跳起来。
多年的艰辛和努力,化为喜悦的泪水。为了这一刻,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王玉祥记不清楚了;但是陪女儿吃过几次饭,王玉祥掰着手指头能数过来。
2006年,女儿被推荐去国外一所著名高校留学深造。听到这个消息后,王玉祥十分高兴,可没想到女儿却要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
“爸爸,我也想当一名远望人!”女儿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
悟性高、业务精、肯吃苦,这是同事对王玉祥女儿的评价。不到一年,王玉祥的女儿已经全面进入工作角色,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2008年9月,王玉祥和女儿分别乘坐远望一号和远望六号前往太平洋执行神舟七号任务。
“这孩子从小就‘一根筋’,认准的事从不放弃!”王玉祥无奈地对同事说,可脸上却充满了甜甜的笑意!
苦——在风浪中探寻智慧之门
2005年10月,神舟六号发射在即。一个热带云团在远望一号船任务海区悄然生成。船长刘冯生用铅笔在海图上比划一下,立即下令:“与指挥部联系,我船西南100海里附近有台风生成,主、备用测量点无法完成测量工作,请考虑重新选取测量海区。”
“中央气象台、日本台、欧洲台还没有发布台风警报!”气象中队长提醒刘冯生。
“变更设备状态设置,启用紧急预案,向东北方向全速航行!”刘冯生的口气不容置疑。
贸然改变航向、放弃预选测量点,全船上下无不为船长捏把汗。在向新海区机动途中,刘冯生顶着压力,与技术人员反复论证,优化方案。
“指挥部急电,‘鸿雁’台风形成,一号船迅速离开测量海区规避台风!”
“我是远望一号,已向某海区实施机动,新测量点方位为……”在刘冯生的指挥下,远望一号船擦着台风的边缘,顺利突围。
“神了!船长,你比台风预报提前了5个小时。”气象中队长钦佩地竖起大拇指。
“要勇于从风浪中汲取智慧。”刘冯生微笑着说。
智慧,从风浪中汲取,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1998年,远望一号船进行现代化改装。裸露的船体,夏天热得像火炉,冬天冷得像冰窖。刘冯生坚持吃住在船上,翻阅了4米多厚的图纸,对施工方案提出了200多项合理化建议,参与了改装的每一个环节,对设备的各项参数了然于胸。
2007年,远望一号前往印度洋执行卫星发射任务。陌生的海域、陌生的航线,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挑战。
任务期间,正值南半球最冷、海况最差的季节。阵风9级、涌浪平均高度4米,放下减摇鳍后,远望号左右倾斜10度以上。
指挥部要求在星箭分离后15分钟提供卫星的初轨数据。在这种恶劣的海况下,要求近乎“苛刻”。
“远望人的词典上,没有‘失败’二字!”在刘冯生的指挥下,远望一号最终比规定时间提前7分钟完成卫星测控任务。这次任务,开创了远望人在涌浪4米的恶劣海况下圆满完成任务的纪录。
辣——人生能得几回搏
人生能得几回搏!这是远望一号船USB雷达主操作手万凯的人生信条。
第一次面对USB操作系统时,万凯被结构复杂的系统搞得晕头转向,很多专业术语在大学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万凯迎难而上,从熟悉硬件模块做起。每次出海归来,万凯都不厌其烦地对检验系统内部的每一个转接部位,对400多个螺丝进行重新固定;一有空闲就查阅相关专业书籍,对照设备图纸资料,熟悉设备性能;对照以往的故障汇编,分析故障原因……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万凯记录了20万字的专业训练笔记和故障汇编资料。在100多次模拟跟踪目标训练过程中,万凯练就出了果断的应急处置能力。
2005年,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万凯第一次走上USB雷达主操作手的岗位。经过20天的航行,远望一号终于进入决战时刻。
万凯身体贴着监控台,右手稳握操纵杆,左手轻搭天线控制板,双眼紧盯着监视屏。他必须在短短十几秒的时间里,捕捉到卫星,并对卫星发送星箭分离指令,确保卫星调姿后进入预定轨道。
突然,监视器上卫星信号减弱,信号点超出监视器跟踪范围。万凯果断采用数字引导,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重新捕获到卫星目标。这时,雷达俯角接近临界值,如果万凯迟疑1毫秒,雷达就会因为超负荷运转造成断电,引导太阳帆板展开等指令将无法及时下达给卫星,势必影响卫星的正常运转。
像这样的紧急时刻,3年来万凯经历过很多次,但每一次他都能操控设备化险为夷,圆满完成测控任务。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准确预报主着陆场浅层风状况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8日电(黎云、李超军)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科技人员准确预报出28日主着陆场区浅层风状况,保证了飞船的安全返回,并成功解决了我国中长期浅层风预报领域的难题。
浅层风预报,主要是预报地面到300米高度的最大风速和风向,这是影响飞船返回最为关键的天气因素。
神五、神六飞船返回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成功攻克了短期浅层风预报难题,对24小时内的浅层风状况提供了准确的预报,保证了飞船的安全返回。但在中长期浅层风预报领域,国内和国际上一直没有成熟有效的预报方法。
在神七任务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逐步积累了第一手浅层风资料,并对主着陆场区30多年的历史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首次建立起场区浅层风资料样本数据库,为准确预报飞船回收当天浅层风状况提供了依据。 这个中心还相继完成了主着陆场区气象信息综合显示处理系统和主着陆场区浅层风预报辅助决策系统2个课题。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永升从中性层结大气的边界层理论展开针对性研究,找到了适合于场区的浅层风预报方法。
各地群众认为神七问天之旅再创我国航天事业新辉煌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当神七飞船安全着陆、翟志刚等3位航天员走出返回舱时,神州大地一片欢腾!各地群众认为,这一里程碑式的胜利,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结出的丰硕成果。
28日,当3名航天员相继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走出时,翟志刚、刘伯明的家乡齐齐哈尔市和平广场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到处是欢乐的景象。在景海鹏的家乡山西运城东杨家卓村,人们摇着国旗齐声呐喊:“中国加油!景海鹏加油!”
“漫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终于回来了!此时此刻,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特别自豪。”齐齐哈尔市民梅寒觉兴奋地说。
重庆三峡移民谭家国看完神舟七号成功返回的直播后表示:“神七完成的太空行走是继北京奥运会后又一件振奋民族精神的大事,我们三峡移民一定要向航天员学习,建设和谐新库区。”
各地群众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历史性飞跃兴奋无比,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感到十分自豪。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宋生贵说,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和神七发射这三件大事,进一步增强了全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极大地振奋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四川灾区受灾群众王廷章说:“神七成功返回说明我们国家科技实力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阿尔泰表示,首次太空行走足以证明我们的综合国力在增强,我们的民族精神将因此更加昂扬。
神七飞船的成功返回也激励着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学生勇攀科学高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自豪地说:“当飞船进入地影区时,从航天员头盔上可以清晰看见我国自主研制的照明灯是很亮的。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感到十分自豪!”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大三学生郭琰雯说:科学研究要面对各种困难,常常会遇到挫折,但科学的探索精神就在于此。我们一定要学习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只要不断探索,不怕挫折,就一定能够在科研领域取得进步。
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过的重庆大学数理学院研究生倪风岳挥舞着国旗激动地告诉记者:“神舟七号飞船承载着我们儿时的梦想。我们青年学子一定能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
神七飞行圆满成功让海外华侨华人倍感自豪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28日载着三名航天员平安返回,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消息传来后,海外华侨华人欢欣鼓舞,倍感自豪。
缅甸的数百名华侨华人28日欢聚一堂,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周年联欢晚会。缅华庆祝国庆大会主席张肇基在致辞中说,神舟七号航天员首次实现了太空漫步,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尖端科技的巨大成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缅甸华侨华人对此表示热烈祝贺。
在中国驻朝鲜大使馆28日为华侨华人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上,朝鲜华侨联合会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梁作军说,听到中国航天员完成首次舱外漫步并且安全返回的消息后非常激动,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并希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港澳舆论盛赞神舟七号载人飞行圆满成功
新华社香港9月29日电 香港和澳门主要报纸29日纷纷大幅报道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回收的消息,并发表社评、社论盛赞这次飞行圆满成功。
香港《文汇报》的社评说,“神七”凯旋,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进入新里程,不仅为中国未来继续探索太空打下坚实基础,也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神七”凯旋,振奋了国人志气,航天员坚忍不拔的意志,有助提升民族精神,是中国继续发展的珍贵财富。
社评说,航天科技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国航天事业再创高峰,主要受益于改革开放30年所积累的丰厚国力。“神七”升空吸引全球注意,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海内外华人都感到无比自豪,大大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大公报》的社评说,“神七”载人飞行大功告成,昭示中国已继俄、美之后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航天事业从此翻开新的一页,中国将在人类未来的太空和平开发利用伟业中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中国将更有能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成报》的社评说,中国近年来连连取得外太空试验成功,为13亿人争了一口气,也令世界各国另眼相看。神舟飞船多次成功穿越太空,不但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和敬重,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向全世界作出和平发展的承诺以及和谐共处的协议。
《新报》的社论说,“神七”任务全程进行同步电视转播,表示中国对太空技术胸有成竹。《星岛日报》的社论说,中国由载人上太空至太空漫步,进步神速。
《香港经济日报》《明报》《信报》等也都用两到三个版面,图文并茂地报道神舟七号顺利回收的消息。
澳门《华侨报》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大功告成,3位航天员为中国航天计划立下了不朽功勋,这真是一件令国人自豪、世人惊叹的事。“欲上青天揽明月”对中国人来说,已经是可以实现的梦想,这个千年以来的不懈追求仍将继续下去。
《市民日报》说,13亿中国人民、无数海外华侨深切期盼的眼眸,终于见证了中国航天员成功漫步茫茫宇宙的历史一刻,五星红旗挥动飘扬显得分外耀目又引人自豪,中华民族凭着自己的智慧、毅力和勇气,继圆满举办北京奥运会后,又一次创造世纪壮举。
第三只眼睛看神七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孙彦新、徐壮志、白瑞雪)翟志刚身着“飞天”太空出舱的那一刻,已永远地凝固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无论多少年后,人们或许仍会记得,2008年金秋,中国人在神舟七号飞行中,首次走出飞船,进行太空行走。
中国以国际上和历史上罕见的高速度,发展自己的载人航天事业。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记者在每一次载人航天的报道中,都会用到一个词汇——里程碑。
确实如此。神舟飞船发射密度不高,但,每次飞行都是一次重大跨越。
紧张·自信·从容——神七,中国航天人化蛹成蝶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神七,都展示着一种基于自信的从容姿态。
“航天人在逐步走向成熟。”经历了中国载人航天从起步到现在全过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顾问王永志说。
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接连几次的发射失利,像一团巨大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中国航天界。很多外资企业甚至直接将车停在航天院所的大门口来挖人……
1992年1月,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不过是“几个老头带着一群毛头小伙子”“这事看来不靠谱”。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一次次令人揪心地起飞,一次次成功地突破。
2003年10月,当神舟五号载着“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起飞时,“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还是初出茅庐年轻人,每个航天人的身体和神经都像拉满了弦的弓,紧得随时有可能绷断。”回忆往昔,已离开岗位的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感慨万千。
神舟一次次飞天,一大批中青年航天人迅速成长。2004年1月,当年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时的“毛头小伙子”尚志和张柏楠,分别成为飞船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载人航天各大系统主任设计师以上关键岗位人员,平均年龄仅35岁。
目前,载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统“两总”——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平均年龄只有40多岁。
杨利伟虽然平安返回,神舟五号的飞行却并非没有瑕疵——火箭上升时有一个阶段颠簸得非常厉害。
针对航天员的意见和进一步试验测试,神舟六号时各大系统做了重大多项改进。
2005年中秋,神舟六号发射前夕。大漠月圆之夜,当记者与航天人再度相聚在发射场时,航天人忙碌依旧,却多了一份自信——看着他们围着篝火烤全羊、放焰火,记者不禁为他们的快速成长感到惊叹。
他们有理由自信。神舟六号成功返回后,尚志总结这次飞行时只用了一个词:“完美”——飞船上设计的所有备份设备都没有启动,大大小小数百个应急预案一直躺在抽屉里,飞行的第一个细节和步骤都与理论设计数值高度吻合……
神一发射后,火箭团队共找出20多个设计上的问题。神六发射后,只找到8个细节性问题。
“我们对发射神七的火箭进行了36项改进。”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我们已有了一整套完整的研制流程,在设计流程、质量管理、试验验证和人才培养上有了完备的体系。”
荆木春认为,这才是最具“知识产权”意义的收获,也是火箭人在神七时如此从容的基石。
2008年的中秋,再次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的记者甚至感受不到决战在即的气氛。体育馆里,健身、游泳的人络绎不绝;晚霞满天的时候,三五成群的科技人员悠闲地散着步……
神舟六号飞船的研制,曾获得项目管理的国际金奖。神舟七号开始研制时,他们更将飞船研制生产计划精确到了每一天。
两年半之后的今天,飞船系统副总指挥金勇自己也深感惊讶:“到飞船发射时,每一天都是严格按计划书走的。”
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前进行了超过1200小时的测试,是7艘飞船中最长的一次,但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历史上最少的。
从紧张到自信到从容,中国航天人在3次历史性的蜕变中,走向成熟。
太空行走·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神七,奏响空间站建设三部曲第一乐章
这是一个开启中国太空探索新阶段的神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立项以来,一直是七大系统。到神舟七号发射的时候,增加到了八大系统。
新增的空间实验室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空间实验室,包括具有交会对接功能的8吨级目标飞行器,并在后续任务中研制空间站。
这个出现在神七任务中但却尚未真正登陆神七舞台的新系统,是神七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神七,正是奏响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第一乐章。
在战略“第二步”里,各大系统老总们的时间表上,交会对接的突破定在2009年至2012年,接下来就是发射空间实验室。
空间实验室系统总指挥由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兼任,总设计师由神舟六号飞船的副总设计师杨宏担任。就在神七工作紧张进行之时,家里的另一队人马同样在忙碌着几年后的空间实验室。
按计划,它将在10年内进入太空。
太空行走和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是空间站建设的两大基础性关键技术。美俄等国都是先解决交会对接,再进行太空行走。
在中国,这一顺序恰恰相反。“这是因为,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需要更长时间。”飞船系统总设计张柏楠告诉记者。
全国有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家单位和数十万人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协作配套单位更是不计其数。“如果发射间隔超过5年,就会造成大量资源闲置和浪费,还有可能造成人才流失。”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说。
相比而言,有神舟五号和六号的基础,突破太空行走技术需时较短。于是,中国选择先太空行走再交会对接的发展路径。
在中国载人航天的各大系统的编制序列中,俗称“-2”的空间应用系统排在第二位。
然而,由于中国的载人航天尚处于技术试验和突破期,每次飞行的首要任务仍是力保飞行成功,提供给科学实验的平台和空间既不稳定,又十分有限——担负出舱行走任务的神舟七号8吨重的有效载荷中,提供给空间科学实验的重量不到60公斤。
从神一到神七,利用有限的资源,中国科学家获得了蛋白质结晶、太阳常数监测等多项国际性的突破,但与美欧俄大规模成系统的空间科学实验相比,还显得零散和孤单。
“太空中的实验室究竟能带来多少好处?我国的生物制药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空间物理学专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说,太空生命科学试验可以发明和制造出改变人类健康的药物。而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
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让那些从事空间科学的科学家们对未来充满期盼。将来,太空将是他们的舞台。
追赶·跟踪·突破——神七,中国载人航天开始影响世界航天格局
这是一艘影响世界航天格局的神七。
随着翟志刚成功完成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开展出舱行走的国家。
但,与排在前面的美、俄两个航天大国相比,中国的差距是明显的。俄罗斯早在1965年就实现了人类的第一次太空行走,美国人则在约39年前登上过月球。
在翟志刚之前,人类已有过319次出舱活动。
差距巨大,但,中国航天人赶超的步伐也在加大。
翟志刚说,这么多年他很少在晚12时以前休息过;尚志记得,一年365天只在大年初一放半天假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一位科技人员告诉记者,所有同学都习惯了不管何时同学聚会时他都会因加班而缺席……
从事载人航天的人,也许是中国工作强度最大的一群人。有人算过一笔账,他们一年的工作时间相当于普通人3年以上。
16年来,正是以这样把1天当3天的工作力度,中国航天人奋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中国实现载人航天器零的突破;神舟六号飞船三舱一段式的结构和3人7天的飞行能力,与俄罗斯正在服役的联盟―TM飞船达到同等能力。
航天飞机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功能最先进的载人航天器,至今已经飞行近130次,能够载7人在太空飞行10余天,能将20吨货物送上太空,还能重复使用。与此相比,仅有8吨有效载荷并只能一次使用的神舟飞船显然差距不小。
美国的土星―V火箭能把139吨的货物送上太空,而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火箭长征2F最大运载能力仅为8吨。
……
作为后来者,中国载人航天更多的时候只能把跟踪国际前沿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式,这种借鉴前人成果,不重复别人老路的做法,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在神舟七号飞行中,记者发现,中国航天人在跟踪国际载人航天前沿的同时,已将眼光转向了寻求突破上。
空间应用系统常务副总指挥赵光恒说,神七之后安排的空间科学试验项目,将立足创新式突破,从跟踪变成引领,例如量子光学方面的试验等。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说,下一步研制新的舱外航天服时,将在可靠性、寿命和功能方面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新一代大推力火箭的研制进展顺利,有望在2013年左右实现首飞。
……
在人类开始太空探索、迈向太空时代之时,中国,虽然落在了后边,却没有坐失良机:从新中国初期的“两弹一星”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人以自己艰苦的努力,使得中国终于在征服太空的进程中占据了自己的舞台。
固然,太空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还是一件相对遥远的事,但没有人怀疑这一天的到来。
也许有联系,也许仅是偶然,神五、神六飞行成功后,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航天战略:一向对美国有依赖心理的欧洲立即决定开展自己的载人航天计划;美国为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迫不及待地公布重返月球的设想;日本、印度等国不仅立即加大投入,还改组航天机构。
同时,有众多国家纷纷向中国伸出合作之手:印度、巴西等国呼吁发展中国家的航天合作,美国主动表示出与中国合作的意愿,欧洲则表示,中欧航天合作的前景会十分良好……
正如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太空归来后所说的,面对太空,我们都是地球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的迅速进步,正是促进人类探索并和平利用太空事业整体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