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9月28日电(记者王海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27日在威海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区市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会上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必修内容,使学生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行为习惯。
目前,交通事故已成为造成学生伤亡的最主要事故之一。其中约20%的事故是由于学生缺乏安全意识、不遵守交通规则酿成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各地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必修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专门课程、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做好全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要积极聘请当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关同志进校、进班,向学生讲解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知识。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要继续结合每年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在广大中小学师生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继续制作和编写交通安全知识挂图、图书和光盘,并免费向中小学发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利用国家、省、市、县和校五级培训网络对中小学校长进行交通安全培训,争取每年都使各地中小学校长普遍接受一次轮训。培训内容要密切结合学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理性分析和实践操作指导。通过培训,使广大中小学校长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校安全管理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三类事故是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元凶”
新华社济南9月28日电(记者王海鹰)从近日在威海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区市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会上了解到,当前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有三个“元凶”:溺水、交通和自然灾害。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有关负责人说,从总体上看,近年来中小学生、幼儿安全事故发生起数和学生死伤人数都呈平稳下降态势,安全形势有所好转。根据各地上报情况统计,2006年和2007年全国各类安全事故导致中小学生和幼儿死亡的数字分别比上年下降了9.24%和13.67%。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各类涉校涉生安全事故仍然频发,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重特大事故、恶性事件还时有发生,给学校和学生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十分不利于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据介绍,交通事故是造成学生伤亡的最主要事故之一。中小学生交通事故绝大部分都发生在上下学路上,其中,学生上下学乘坐客车严重超载、驾驶员精神不集中、疲劳驾驶,农村家长集体租用不合格车辆接送学生、农村学生私自搭乘农用拖拉机和其他无证无照“黑校车”上下学以及部分地方和学校安全意识不强,校车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都是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约20%的事故是由于学校安全教育不到位,学生缺乏安全意识,不遵守交通法规酿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