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9月30日电(记者张桂林)经过16年搬迁、建设,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基本完成。大规模移民迁建结束后,破解“产业空虚”、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成为三峡库区的工作重心。近年来,库区区县用好国家扶持政策,积极发挥财政资金、信贷支持的“撬动”作用,大力招商引资、发展特色资源型产业。经过负重前行,三峡区经济总体实现了由“破”而“立”,产业发展逐渐起步。
由于原有经济基础薄弱,多数工矿企业又在移民搬迁中关闭和破产,大规模移民投资建设结束后,“只见交通线、不见生产线,只见新楼房、不见新厂房”一度成为三峡库区的真实写照。“产业空虚”导致库区财力孱弱、入不敷出、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一些区县的调查失业率甚至高达20%以上。
2003年以来,三峡库区开始实施移民攻坚与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努力改善库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大力招商引资。目前,以柑橘、榨菜、花椒、生猪、中药材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带已成雏形,重庆库区还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能源工业、矿电联营、天然气和盐气化工等特色工业,三峡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旅游经济发展加快。
为助推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在巨额移民建设投资的基础上,中央又先后设立了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电力扶助专项资金,并出台了联营专贷、关税减免、淹没企业呆坏账核销等多项优惠政策。目前各项扶持政策的“撬动”作用开始显现。
在产业扶持方面,重庆库区目前共安排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16.87亿元,累计扶持产业项目515个,带动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2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全国对口支援在库区实施经贸合作类项目2000多个,到位资金近300亿元,北京汇源、浙江娃哈哈、山东如意纺织、青岛双星、上海白猫等一大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落户三峡库区,嫁接改造了当地落后亏损企业,由此带动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库区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三峡库区各区县主动“突围”, 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劳动力,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逐渐走出了一条破解“产业空虚”的路子。移民任务最重的万州区在搬迁时,全区一半以上的工矿企业关闭破产。近年来,万州区利用丰富的天然气、矿产、中药材资源,着力打造盐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药品、电子机械五大特色产业。目前已经有60万吨联碱、100万吨水泥、25万锭紧密纺、3万辆轻卡汽车等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到2011年,万州区五大产业将完成投入360亿元,产出达到600亿元。
目前,三峡重庆库区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47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3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1.8倍、2.6倍,库区城镇失业率由2003年的23%下降到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