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0月3日电(记者张锰)“下了一个多星期雨,这两天可算晴了!”一见到记者,闫汝刚就兴奋地说了起来。
作为甘肃建工集团豆坪项目部经理,闫汝刚和同事们在这个被“5·12”地震摧毁的小山村里,已经施工2个多月了。原本提前的施工进度,被突如其来的持续降雨阻碍,现在工期反而滞后了半个月。
豆坪村是“5·12”地震灾区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的一个重灾村。“十一”黄金周期间,记者来到这里看到,重建家园的行动没有假期。
雨后的工地上泥泞难行,附近山沟里积蓄的雨水还在缓缓地四处流溢。一辆辆满载着建材的重型装载车沿着山路从山下艰难地驶向工地。山路的一边,一排排整齐的重建安置房已初具规模,施工人员正在对屋顶进行加固和防水处理;山路的另一边,几十顶帐篷组成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上空飘荡着袅袅炊烟,几个无忧无虑的小孩正在救灾帐篷前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眼看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心里着急啊!”闫汝刚说。接到在康县豆坪村建设160间灾后重建房的任务后,工程部对施工的各种困难进行了详细考虑,但在地震后的灾区施工仍然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甘肃陇南地区山大沟深,原本交通等基础设施就比较薄弱,地震之后建材运输更加困难。另外,劳动力的组织、建材供应不足等等也对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施工人员主动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已经顺利完成了60%的工程量。
雨刚停,施工队伍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克服一切困难抢工期。在地震灾区建房,最重要的自然是建筑质量。“我们对建筑在设计上很‘保守’”。闫汝刚解释,“保守”的意思就是安全系数比较高,“设计的建筑是2层楼,但是考虑到是地震灾区的重建房,在施工中地基实际是按照3层楼的标准建造的。在施工中,构造柱、强压筋、地梁、围梁等建筑的重点部位更是要求严格,责任到人,确保建筑质量。”
闫汝刚告诉记者,现在施工已经进行了一多半,国庆节前后是施工的最佳时期。如果组织到位,科学施工,完全可以赶回工期。“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完全有信心在入冬前让受灾群众住进我们盖的新房里。”闫汝刚说。
目前,甘肃地震灾区38.5万户住房重建户中,已有16.4万户开工,竣工1.9万户;34.14万户住房维修户已完成15.5万户,重建竣工户和完成维修加固户数分别占总户数的4.9%和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