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宜昌10月7日电(记者 江时强、徐烨)经过近10天持续不断地蓄水,三峡水库坝前水位7日8时达到155.5米,并在全天保持该水位运行,实现了今年汛后先期蓄水至156米水位的目标。
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复意见,三峡工程9月28日零时启动了今年汛末试验性蓄水进程,计划先蓄至156米水位,再研究决定是否向更高水位抬升。
综合考虑长江上游气候、来水,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下游航运、工农业用水等多种因素,三峡水库此次蓄水兼顾了各方利益,实施科学调度,蓄水进程顺利,目前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和地质灾害,三峡大坝运行正常。
近10天时间内,三峡坝前水位共上升10.28米,平均每天上升约1.1米。三峡水库蓄积的水量超过60亿立方米。水库回水至重庆以下铜锣峡,三峡大坝以上航道改善里程达到570公里,重庆长寿以下的涪陵、万州等港成为深水良港。
按设计要求,三峡工程分135米、156米、175米三个水位进行三期蓄水。此前,三峡工程已于2006年、2007年两次蓄至156米水位高程。
此次实现156米蓄水目标后,三峡水库暂停蓄水。7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为16700立方米/秒,出库流量与之相当,三峡坝前水位已暂停上升。是否继续抬升水位,要在检测并研究三峡大坝运行情况、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状况等之后看情况决定。
4小时调度方式助三峡船舶快速过闸
新华社宜昌10月7日电(刘敏、王伟)10月7日,长江船舶通过三峡大坝、葛洲坝两坝船闸开始实现4小时调度方式,实行了27年之久的24小时调度体制正式终结,快速过闸成为现实。7日18时整,“东方皇帝”“凯蒂”“江运802”等6艘船舶作为首批受益者缓缓驶进三峡南线船闸下行,宣告4小时调度方式开始试运行。
7日15时,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指挥中心发布首个4小时计划,在一个运行日内,安排过闸船舶129艘。计划仍分为三峡南线船闸、三峡北线船闸,葛洲坝一号船闸、二号船闸、三号船闸等五部分,作业计划与排挡图同步发送给调度中心与各船闸。
自此,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指挥中心将每4小时滚动发布船舶过闸调度计划一次,日发布计划6次,大大缩短船舶待闸时间,保证调度计划的准确率和执行率,提高三峡、葛洲坝两坝船闸的通航效益。
葛洲坝船闸自1981年通航以来,三峡河段过闸计划一直都是每日发布一次24小时调度作业计划。三峡船闸2003年6月试通航后,也实行此类调度方式。很多船舶为了排上计划谎报过闸时间,特别是那些可优先过闸的客船,大打“提前量”,经常造成船闸等船、费时还等不到的情况,严重影响到计划的严肃性,降低了通航效率。据统计,去年5月最长一次等船时间为340分钟,后来不得不另外加运一闸次。
为从根本上实现“即时过闸、随来随走、让船方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以科技为手段提升三峡通航发展质量,加紧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构建与运用。
2006年起,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开始建设信息采集、处理、控制及服务于一体的长江三峡-葛洲坝船舶监管系统,今年5月投入试运行,长江航行船舶信息全部输入系统,为船舶即来即走、安全畅行打造出坚实的技术支撑平台。目前已能成功实现GPS远程申报与船舶跟踪,取消了过去的电话、传真申报方式,近3000艘过闸船舶已纳入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