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改革开放30年铸就辉煌路 全面振兴成就全新辽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13日   来源:统计局网站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人民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新型产业基地强势崛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和谐辽宁建设再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三十年,辽宁人民谱写了经济腾飞、再创辉煌的华章,辽宁老工业基地正走向全面振兴。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历经三十年发展,辽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跨越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三千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标志着全省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充满活力、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29.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023.5亿元,年均增长9.5%,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3%。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680元增加到2007年的25729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折算为3384美元),年均增长8.6%。地区财政收入2007年达到2548.9亿元,是1981年(146.8亿元)的17.4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92.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82.7亿元,为改革开放前的11.7倍。

    与全国的经济发展走势相比,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经历了一个由落后、追随、赶超到超越全国经济发展步伐的转变。2001年以来,全省经济增长速度连续7年超过全国,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超过幅度不断加大,年均增速超过全国(11.0%)2.3个百分点。

    二、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历经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辽宁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从重点突破到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格局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基本形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发挥,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国有资本向石化、钢铁、重大基础设施和成套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集聚,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增强。坚持以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到2007年末,全省90%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和76.2%的国有大型非工业企业完成改制,国有中小型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中小型非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0%。国有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由1998年的3117个减少到2007年的839个,但总资产由1998年的5392.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679.9亿元,年均增长6.7%,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11.4%;工业增加值由1998年的602.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315.5亿元,年均增长11.7%,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11.9%;企业经济效益由1998年的亏损30.6亿元转变为2007年的盈亏相抵实现利润316.0亿元,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利润年均增长28.5%。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少到多,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69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7%,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提高了8.9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多层次经营体制不断巩固和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由点到面稳步进行,乡镇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和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粮食流通全面推向市场,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并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深化。全省、市、县、乡、村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功能齐全、配置合理的市场体系初具规模。通过流通体制改革和价格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体现商品和生产资料价值的价格体制,繁荣了城乡商品市场。到2007年末,全省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达176个。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到2007年末,全省金融业法人单位达2169家,上市公司80家(含境外)。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市、区、街三级服务体系。以辽宁人事人才网、辽宁人才市场网、辽宁继续教育网和辽宁人才派遣网为基础建设的辽宁人事人才公共信息网,已成为覆盖全省、贯通东北、连接全国的人事人才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市场较快发展。技术市场成交额由1990年的7.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4.0亿元,年均增长15.9%。土地市场逐渐规范透明,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全部实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商品房屋销售额由1995年的85.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36.9亿元,年均增长25.7%。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与升级,始终坚持各具特色、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战略,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日趋协调。全省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4.1∶71.1∶14.8演变为2007年的10.3∶53.1∶36.6,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下降3.8个和18.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21.8个百分点,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转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得到进一步调整升级。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由1978年的79.1:2.2:14.4:4.3演变为2007年的39.4:2.8:39.0:15.3,种植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下降了39.7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24.6个和11.0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以来,全省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优化结构的核心环节,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85.4%提高到2007年的90.5%,提高了5.1个百分点。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2007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39.3%。

    作为老工业基地,带有明显重型工业化特色的辽宁经济一直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一直重视这一现实,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以来,努力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的各项工作。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由2000年的68.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4.9亿元,年均增长9.0%。“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由1990年的7.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1.7亿元,年均增长11.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1990年的76.4%提高到2007年的92.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1990年的24.6%提高到2007年的39.0%。节能减排也取得积极进展。2007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为1.704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6.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649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14.8%;单位GDP电耗为1332.69千瓦时/万元,比2005年下降3.9%。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保持良好。2007年,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达标率为99.1%,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总达标率为95.2%。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7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到326天,达标率为89.3%。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至2007年,全省创建了2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5.1%。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改革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辽宁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以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32.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33.4亿元,年均增长5.7%,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6.6%。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117.2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835.0万吨,年均增长1.7%。全省连续4年粮食产量超过1700万吨,2007年更是创历史最高水平,标志着辽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也保持较快增长,逐步构建起多业共兴的产业格局。肉类产量由1985年的61.4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348.0万吨,年均增长8.2%。水产品产量由1978年的46.9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454.6万吨,年均增长8.1%。

    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较快发展。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520.2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2087.4万千瓦,年均增长4.9%。机耕面积由1978年的204.5万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301.2万公顷,年均增长1.3%。每公顷播种面积拥有的农机动力也由1978年的1.3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5.6千瓦,年均增长5.2%。

    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支撑辽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辽宁44个县及县级市生产总值4077.0亿元,占全省14个市合计的3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4亿元,占全省的13.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14.5亿元,占全省的2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0.0亿元,占全省的24.3%。在2006年全国百强县的综合评价中,辽宁44个县(市)中有2个(海城市和大石桥市)进入,比2000年增加1个。

    五、工业经济实力全面提升,新型产业基地强势崛起

    改革开放三十年,辽宁工业历经起步、拓展、深化、攻坚和提高等阶段,规模不断扩大,效益稳步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以来,全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正在加速崛起,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优势显现。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合计由1998年的6629.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7034.5亿元,年均增长11.1%,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998年的858.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393.8亿元,年均增长16.4%,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21.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由1978年(1978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为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口径,下同)的94.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653.1亿元,年均增长10.4%,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30.7%;实现利润由1978年的64.6亿元增加为2007年的852.7亿元,年均增长9.3%,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37.9%。

    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和电子等传统支柱产业通过不断调整改造、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以机床和轴承为代表的基础类装备,以石化设备和重型矿山设备及输变电设备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专用装备、以船舶和汽车及机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类装备、以新型潜水器和新型航空器为代表的现代军事装备、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高技术装备等领域,具备了重大科技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的基础和能力。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9%,2007年达到157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24.8%提高到2007年的29.1%,提高了4.3个百分点。原材料工业巩固和发展基础优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大力推进石化、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向集约化、高级化、系列化和深加工方向发展,拉长钢铁深加工、石油化工深加工等产业链,积极培育精细化工、精品钢材等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体现辽宁工业优势的专、精、特企业和产品,加速实现了“从大到强”的蜕变。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四年年均增长17.2%,2007年达到2550.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7.3%。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已形成了以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制品制造、木质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四年年均增长29.0%,2007年达到75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11.5%提高到2007年的14.1%,提高了2.6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竞争力大增,汽油、柴油、机车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数控机床、金属冶炼设备、水泥专用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也在全国位居前列,占有较大比重。2007年,全省机车产量占全国的30.9%、数控机床占25.3%、金属切削机床占23.2%、金属冶炼设备占23.2%、水泥专用设备占21.7%、汽油产量占16.8%、柴油占16.6%、民用钢质船舶占13.9%、内燃机占10.8%、炼油化工专用设备占9.0%、采矿设备(矿山设备)占8.1%、工业锅炉占7.8%、钢材占7.7%、公路客车占7.4%。

    六、服务业较快增长,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33.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037.0亿元,年均增长12.2%。随着服务业规模的扩大,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上升,促使产业结构不断趋于高度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

    传统服务业在优化提升中较快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425.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42.8亿元,年均增长9.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686.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62.3亿元,年均增长11.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24.1亿元,年均增长8.1%。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日趋繁荣。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86.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4.3亿元,年均增长7.6%。金融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88.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98.7亿元,年均增长13.5%。房地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203.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0.8亿元,年均增长16.0%。旅游业迅速发展。接待国际旅游人数由1979年的3.1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200.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总额由1979年的515万美元增加到12.3亿美元,年均增长21.6%。国内旅游收入也由1998年的162.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4.9亿元,年均增长25.1%。

    服务业吸纳大量劳动力,成为全省就业的主渠道。全省服务业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225.4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873.6万人,年均增长4.8%;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18.0%提高到2007年的40.1%,提高了22.1个百分点。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服务业为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与2003年相比,全省就业人员增加161.8万人,其中,服务业就业人员增加了124.3万人,占76.8%。

    七、投资引擎启动“经济快车”,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快速增长的第一引擎。在投资强有力的支撑下,城乡建设迅猛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大增强。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27.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435.2亿元,年均增长21.3%。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37.5%,投资额连破5个千亿元大关。工业投资增势强劲,由1978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517.4亿元,年均增长19.3%,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45.9%。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明显提高,投资额由1978年的4.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4.2亿元,年均增长26.0%,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33.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6.2%提高到2007年的49.3%,提高了33.1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投资的主要力量。非国有经济投资额由1980年的7.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383.8亿元,年均增长27.6%,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40.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80年的13.9%提高到2007年的72.4%,提高了58.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3572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393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3.0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9.8万公里。民航通航里程由1978年的1.8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4.8万公里。港口码头泊位由1980年的134个增加到2007年的322个。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由1978年的4.5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12.1亿吨。客运量由1978年的2.6亿人增加到2007年的7.1亿人。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78年的0.3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4.2亿吨。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06.1亿元,年均增长25.6%。到2007年末,全省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097.2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395.5万户。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用水普及率由1978年的85.0%提高到2007年的96.9%;燃气普及率由1978年的35.0%提高到2007年的92.0%;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由1978年的4.4标台增加到2007年10.0标台;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1978年的4.7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9.6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978年的3.7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9.0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978年的14.5%提高到2007年的37.5%;污水处理率由1988年的14.0%提高到2007年的5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1年的31.4%提高到2007年的88.4%。

    八、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消费快速增长,城乡市场稳定繁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全省消费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流通经济主体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转变,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日趋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头与动力。

    经过三十年的培育和发展,全省商业基础不断改善,各类交易市场快速发展,以连锁超市、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等为代表的新兴商业业态竞相发展,分期付款、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模式不断涌现,市场商业网点种类繁多,布局合理,辐射面不断拓宽,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大流通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1978年,全省集贸市场仅有558处。到2007年末,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2778个,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达176个。沈阳五爱市场、海城西柳服装批发市场年成交额均超过百亿元,中国鞋城、大连保税区国际车城、鞍山钢材现货市场年成交额均达数十亿元,成为东北地区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城乡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城市消费品零售额由1978年的42.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372.0亿元,年均增长16.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由1978年的28.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58.1亿元,年均增长11.4%。各行业零售额快速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由1978年的61.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361.7亿元,年均增长14.8%。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由1978年的3.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06.5亿元,年均增长19.6%。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由温饱型转变为享乐型和发展型消费,住房、家用轿车、旅游、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2.1%,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71.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030.1亿元,年均增长14.9%。据对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统计,2007年汽车类零售额达231.8亿元,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零售额达90.6亿元,通讯器材类零售额达27.1亿元,文化用品类零售额达16.7亿元,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达10.2亿元。

    九、对外开放进一步向深度、广度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省坚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对外开放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以来,积极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全省新一轮大开放,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利用外资硕果累累,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15.9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94.7亿美元,年均增长13.3%,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22.3%。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15.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53.3亿美元,年均增长11.5%,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24.7%。外贸进出口依存度由1981年的26.2%提高到2007年的41.0%,提高了14.8个百分点,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提高了4.4个百分点。外贸市场开拓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与辽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09个,比1978年增加了120个。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由农副产品向工业产品、由初级产品向制成品、由一般产品向高技术产品转变,大大提高了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2007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32.5亿美元和36.6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7.5%和10.4%。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商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全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82年的38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1.0亿美元,累计达527.7亿美元,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40.8亿美元。外商投资领域也由初期单一的加工型工业向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和商贸、房地产、金融、高新技术、农业等多领域拓展,促进了辽宁产业结构提升。2007年,制造业和服务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36.4亿美元和51.2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40.0%和56.3%。到2007年末,全省注册登记外资投资企业达14739户,投资总额达1087.7亿美元,外方注册资本达539.0亿美元。

    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由1982年的43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8亿美元,年均增长36.2%;完成营业额由1982年的40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8亿美元,年均增长35.4%。外派劳务人员由1982年的17人增加到2007年的8.2万人,年均增长40.4%。

    十、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引领老工业基地振兴

    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扮演了重要角色,贯穿着辽宁改革开放的始终,并给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以来,全省以科技创新引领老工业基地振兴,努力建设创新型辽宁。

    全省科技活动人员由2000年的16.5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9.1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由2000年的41.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66.0亿元,年均增长21.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0.89%增加到2007年的1.51%。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由2000年的7.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0.1万人;开发新产品经费支出由2000年14.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2.1亿元,年均增长32.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由2000年的19.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9.2亿元,年均增长27.5%。通过组织实施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重点产品为龙头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一大批制约重点行业与领域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得到解决,开发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与新产品,促进了全省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产品结构调整。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增加值达1475.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7.4%。

    十一、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协调,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以来,全省加快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积极推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以及“突破辽西北”在内的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五点一线”建设成果显著,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率先发展,与沈阳经济区共筑辽宁经济脊梁。2007年,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市)生产总值5696.3亿元,占全省的44.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6.2亿元,占3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62.4亿元,占4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76.8亿元,占4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9.2亿元,占42.7%;出口总额264.9亿美元,占75.0%;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4.8亿美元,占38.2%。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沈阳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打造腹地经济,支撑起辽宁经济的半壁江山。2007年,沈阳经济区(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市)生产总值7232.2亿元,占全省的5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7.0亿元,占4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50.7亿元,占5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97.4亿元,占5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7.4亿元,占58.7%;出口总额98.8亿美元,占28.0%;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7.1亿美元,占62.8%。

    大力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辽西北地区发展潜力巨大。2007年,辽西北地区(包括阜新、铁岭、朝阳3市)生产总值931.7亿元,占全省的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8亿元,占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7.3亿元,占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3.3亿元,占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9亿元,占7.6%;出口总额5.3亿美元,占1.5%;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5亿美元,占1.7%。

    十二、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和谐辽宁建设再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惠及于民,和谐辽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63元增加到2007年的12300元,年均增长12.9%,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14.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85元增加到2007年的4773元,年均增长11.9%,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12.9%。

    居民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家用轿车、信息通信产品、住房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6.8%下降到2007年的37.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1980年56.3%下降到2007年39.6%。到2007年末,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1辆、洗衣机91.3台、电冰箱95.3台、彩色电视机121.7台、家用电脑44.4台、空调器17.0台、固定电话88.6部、移动电话141.6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摩托车54.6辆、洗衣机67.7台、电冰箱38.8台、彩色电视机106.0台、固定电话92.4部、移动电话77.9部。通过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和建立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房三条住房保障线,使拆迁家庭享受社会保障住房政策,基本解决了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安置,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6.5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3.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10.9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5.7平方米。

    和谐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取得积极成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体系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7年末,全省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99.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87.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622.1万人,141.2万城镇居民和89.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全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做好棚改回迁居民就业再就业工作,基本解决体制转轨就业遗留问题,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995-2007年,全省累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008.0万人,其中实施振兴战略四年来累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47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3年的6.7%下降为2007年的4.4%,下降了2.3个百分点。全省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1254.1万人增加到2007年2180.7万人,年均增长1.9%。

    十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全面进步,人与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协调。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全省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坚实基础,普通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为两翼的规模适量、结构合理、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的教育格局。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78年的94.4%提高到2007年的99.9%。小学升初中率由1978年的98.4%提高到2007年的99.4%。初中升高级中学率由1979年的58.7%提高到2007年的94.4%。普通高等学校由1978年的38个增加到2007年的78个,在校学生规模也由5.1万人增加到77.8万人。全省平均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由1978年的15人增加到2007年的184人。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省出版图书种数由1978年的489种增加到2007年的5533种,杂志种数由1978年的39种增加到2007年的326种,报纸种数由1978年的19种增加到2007年的122种。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由1980年的51.2%提高到2007年的98.2%。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由1980年的30.0%提高到2007年的98.2%。文化事业机构由1980年的1.3万个增加到2007年的1.9万个,文化事业人员也由1980年的4.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9.2万人。2007年,全省拥有文化馆、艺术馆138个,公共图书馆128个,博物馆37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24个、59个和30个。

    体育事业突飞猛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呈现参与人数众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更加灵活的新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国民体质。体育运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竞技体育成果喜人。2007年,全省体委系统运动员达1606人,专职教练员1458人。1982年以来,全省共获得279次世界冠军,117人231次创、超世界纪录。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卫生机构由1978年的6688个增加到2007年的14819个,卫生技术人员也由1978年的13.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1.5万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1978年的15.4人增加到2007年的21.5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由1978年的33.6张增加到2007年的42.6张。

    回顾历史,正是三十载改革开放、不断奋进的历程,成就了四千三百万辽宁人民再铸辉煌的美好夙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辽宁人民必将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保持经济社会向又好又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辽宁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争取早日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辽宁省统计局)

 
 
 相关链接
·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东省外贸多元市场初步形成
· 河北:改革开放30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近200亿美元
·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
· 改革开放30年广播影视大发展给百姓带来显著实惠
· 改革开放30年:对全国18个典型地区调研综合报告
· 改革开放30年:新闻出版业在改革中焕发勃勃生机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