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0月19日电(记者 杨维汉)深秋的四川成都,依然满眼绿色、生机勃勃。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5个多月了,四川和其他受灾地区也已经逐渐从大地震的阴霾中走出。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持着人们奋力抗震救灾,重新建设家园?究竟是什么力量令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顽强奋战?在未来的生活中、在大灾大难面前,应当如何奋发有为?
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专家学者、抗震救灾英模和全国道德模范齐聚一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和充分交流,取得积极成果。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是一个大熔炉,铸就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了新的瑰宝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历经磨难的沧桑史、一部愈挫弥坚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铸造史。
“历经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我们更加深切地领悟到‘崛起于危难’的深厚哲理。正是在无数灾难的砥砺中,中华文明迸发出了夺目光芒,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的发言令全场与会者振奋。
在论坛上,四川省汶川县委书记王斌讲述着全县人民抗震救灾的悲壮场景;甘肃省陇南市委书记王义回忆起全市人民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英模、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的发言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
13亿颗心真情交融,13亿双手紧相挽扶。地震发生后,全国数以万计的志愿者纷纷奔赴重灾区,出租车司机自发免费接送伤员,灾区的餐馆、商铺主动向救援队伍免费提供食物和用品……在这些普普通通的群众身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的博大情怀、“道义”的磅礴力量得到充分彰显。
这场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斗争,正是全国人民共同赴国难,凝结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谭力深有感触地说:“在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灾难迅速唤起了人们最强烈的道义责任和公民意识,为民族精神提供了再次集中迸发、凝聚升华的空间。”
秋天是收获的时节。参加此次论坛的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在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搏斗中,中国人民展示了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无论是井冈山精神还是长征精神,无论是九八抗洪精神还是抗非典精神,都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汶川特大地震也为中华民族积淀了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参加论坛的人们形成了共识。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一本新的活教材,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资源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中华民族遭受十分巨大的人员、物质损失,但也为我们留下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这种精神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也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出了新的诠释,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生动教材。”在论坛上发言的人民日报理论部主任张书林说。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在一线,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连续作战,各行各业人员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生动诠释了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了公民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
--从城市到乡村、从厂矿到部队、从街道到学校,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彰显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自愿交纳特殊党费、设立国家哀悼日、设置“一省一市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机制等,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达和体现提供了新的载体。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生动展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成效。实际上就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的生动实践,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讲述着他的思考。
何事忠说,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军队,始终把人的生命视为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从信息公开到为遇难同胞降国旗,从阳光赈灾到受援开放,处处体现对生命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不断丰富和升华。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灵魂和根本。
“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本内涵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作了精辟阐述。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振奋民族精神的新契机,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成为引导和激励人民的火炬不断传递
民族精神犹如一条长河,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孕育、丰富、承续,奔流不息、永不枯竭。每一代人都为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每一次重大实践都推动着民族精神的强化与创新。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说:“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用鲜血与生命、坚强与泪水、拼搏与奉献炼成的精神结晶,必须倍加珍惜,不能淡忘。一种精神要使之长存,就要让它成为牢固的集体意识。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牢固树立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强化民族精神中的真情与大爱。”
一种精神只有化为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成为大众的普遍行为,才能根深叶茂、代代相传。
“我们映秀小学幸存的师生,已经在党和政府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克服困难,成功复课了。经历灾难的师生们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体会最深。我们学校的老师现在就要从自身做起,努力走出灾难的阴影,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过好每一天,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成为家乡建设的栋梁之材。”汶川县映秀小学教师董雪峰向记者道出了灾区师生的心里话。
“我们会加倍珍惜在这次大灾中激发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把它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不断发扬光大,加快灾后重建的步伐,用历史性的巨大发展来补偿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努力把美丽、富裕、和谐的新北川展现在世人面前。”抗震救灾英模、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表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思想教育也历来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表示:“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特别是广大师生身边这些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已经成为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教育的极好教材,推动整个教育系统掀起了学习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热潮,激励着广大师生用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工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