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0月21日电(记者曹凯、王军伟、白洁纯)21日上午,首家以“中国东盟”冠名的区域性跨国商会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在广西南宁市正式成立,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将致力于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农资共同市场建设,稳定农资价格。
中国—东盟农资商会是在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的支持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联社联合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和中肥(香港)集团,共同发起的区域性跨国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是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派生的非政府机构。
这个商会以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以保护和提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民及农资生产、贸易企业、科研机构的整体利益为目标,以搭建信息技术交流、贸易合作、项目撮合平台为手段,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农资共同市场的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在成立大会上表示,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对推动中国和东盟在农资、农业、农产品、食品、信息交流和商贸交流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东盟农资商会成立大会是22日至25日在南宁召开的第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16个专题论坛之一。从明年召开的第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起,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将与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的相关行业协会共同承办国际合作社跨国采购大会,促成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国际合作社跨国采购基地。
中国-东盟青年企业家通过《南宁宣言》
新华社南宁10月21日电(记者顾瑞珍、蒋旭峰、向志强)21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青年企业家论坛上,来自中国和东盟10国以及东盟秘书处的140余名青年企业家和相关机构的代表讨论通过了旨在推进中国-东盟青年合作的《南宁宣言》,其中提出通过各种方式鼓励青年自主创业。
与会代表希望,中国和东盟的青年企业家及其相关机构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在友好与和睦的氛围中为了东亚地区的发展和繁荣而共同努力。在此次论坛上中国—东盟青年企业家协会中方秘书处正式揭牌。
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在中国—东盟青年企业家协会及其秘书处的框架下,联合开展以下优先领域的活动:
第一,通过定期、有重点的交流机制,促进中国和东盟青年企业家之间的了解、交流与合作;
第二,改善政府与青年企业家之间的沟通,鼓励投资于青年的公私合作关系,为青年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为青年企业家获得贷款、市场和商业发展机会,包括机构、机制和架构的建立,创造条件;
第四,合作为青年开展培训,传授商业发展和企业经营技巧,大力提高青年的创业能力,鼓励青年自主创业,促进青年企业家的发展。
与会代表还表示,为实现上述目标,进一步深化中国和东盟青年企业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东盟青年企业家论坛争取每年举办一次。
据了解,此次通过《南宁宣言》为文件初稿,各代表团下一步还将就文件细则进一步讨论完善。
中国和东盟将打造共同农资市场
新华社南宁10月21日电(记者白洁纯、曹凯、王军伟)“在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农资价格上涨的国际背景之下,中国和东盟在农资采购、农产品贸易、农业信息交流、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合作前景,推动中国—东盟农资行业的联合,打造中国—东盟共同农资市场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赵显人说。
他是出席21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农资商会成立大会上作此表示的。赵显人分析,推进中国—东盟共同农资市场建设可以在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可以促使中国和东盟各国农资行业彼此降低或免除关税,提供相关优惠便利条件,更加顺畅地进入对方市场;二是中国和东盟作为农资产品输入地区,采取一致性对外关税及质量标准等措施,可以提高谈判地位,更好地维护中国—东盟贸易区内农资企业的权益。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在会上表示,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南宁渠道”已经形成,打造中国—东盟共同农资市场,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最终使中国和东盟双方的农民受益。
据了解,从2009年的第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起,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的相关协会将共同承办国际合作社跨国采购大会,促成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国际合作社跨国采购基地。
中国—东盟农资商会是10月22日在广西南宁开幕的第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系列论坛之一,其主题是探讨中国和东盟农资行业合作现状与前景,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姚申洪:中国-东盟博览会是推动
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速器”
新华社南宁10月21日电(记者王勉、蒋旭峰、王志伟)10月21日上午,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组委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新闻吹风会。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申洪说,中国-东盟博览会已经成为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速器”。
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10月22日到25日在南宁举办。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柬埔寨首相洪森、缅甸总理登盛、老挝国家副主席本扬、菲律宾众议院议长普洛斯培·诺格拉雷斯、柬埔寨副首相贺南洪、越南副总理黄忠海、文莱公主玛斯娜等国家领导人,东盟秘书长素林、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素帕猜,以及多位部长级贵宾亲临盛会,使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继续保持高规格。
从2004年起,以“友谊、合作、发展、繁荣”为主题,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承载着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使命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一届。
据介绍,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共设展位3300个,与历届博览会相比在招商招展、领导人邀请、会期活动安排及展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上都有所突破,将是一届规格高、有创新、成效好的博览会。展示内容特色鲜明,设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先进技术、“魅力之城”等四大专题。与本届博览会同期举办的高规格专业论坛和会议多达16个,涉及信息通信、交通、电力、法律、医药等多个领域,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重点领域的合作。
姚申洪说,中国-东盟博览会已经成为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速器”。中国-东盟博览会不仅是经贸盛会,还在多个领域和层面推动了中国与东盟的交流合作。东盟秘书处公共事务部高级官员罗美慧说,中国-东盟博览会已经成为本区域内最重要的经贸盛会,成为中国和东盟交流合作的“助推器”,尤其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除了促进中国和东盟的经济交流合作,中国-东盟博览会还是中国人民和东盟各国人民交流的重要桥梁。
本届博览会备受国内外市场关注,东盟各国重要企业家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CEO、国内外重点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国际投资促进机构的官员将出席博览会。来自境内外155家媒体的1000多名记者计划前来采访报道。
中国与东盟各国代表探讨加强知识产权领域合作
新华社昆明10月21日电(记者杨跃萍)21日,中国-东盟知识产权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来自中国及东盟8个成员国知识产权领域的代表就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探讨。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利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举办。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一向重视与东盟各成员国的同行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早于2005年曾利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举办过“中国-东盟知识产权研讨班”。
在为期3天的此次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将就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商标的纠纷及处理、专利合作条约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版权的集体管理、保护知识产权的司法程序、传统知识的保护与管理、企业如何应用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与管理等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同时,与会代表还将就中国与东盟地区间知识产权合作进行圆桌讨论。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和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双方加强知识产权领域合作的需求渐强。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主任甘绍宁说,加强中国与东盟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相互交流,寻求共识,不仅能够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健全、完善与协调发展,激励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区域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繁荣和经贸往来,而且对于巩固和深化中国与东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全方位合作目标也有着重要意义。
背景资料: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新华社南宁10月21日电(记者王勉)大湄公河次区域是指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6国。全长4880公里的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经中国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和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国,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河流的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中国境外段称为湄公河。
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议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6个国家共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以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共同繁荣。亚行作为参与方和出资方,主要负责为有关会议及具体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项目为主导,比较务实。经过10多年的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和东亚一体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超过6%。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日常决策机构是部长级会议,下设9个专题论坛和工作组,分别负责交通、电信、能源、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旅游、农业、贸易和投资。领导人会议是其最高决策机构,从2002年起每3年召开一次。
背景资料: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
新华社南宁10月21日电(记者王勉)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是指中国的广西沿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部,以及越南东北部所围成的海域,即通常所说的“两国四方”。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
2006年7月20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构想,这一合作区包括中国、越南,以及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7个国家。中国与这些东盟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具备进一步深化合作与开发的良好基础。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超越单纯的地理概念。由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包括了大部分东盟国家和中国多个沿海省区,经济互补性强,虽然直接层面的地区发展水平还不高,但周边有发达的珠三角、台湾地区以及东盟国家新加坡,辐射能力较强。
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就是要把它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一个新的次区域合作,这个次区域合作的特点是更加充分发挥海上通道的作用,加强港口物流合作,加快产业对接与分工,促进相互贸易与投资,大力发展临海工业,联合开发海上资源,加快临海城市发展,形成一批互补互利、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港口群、产业群和城市群。推进中国与东盟的海上合作,符合中国与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大趋势。
背景资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新华社南宁10月21日电(记者王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北部湾顶端的中心位置,主要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所辖区域范围,同时,包括玉林市、崇左市的交通和物流。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人口1240多万。
2008年1月16日,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规划》。规划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定位是要将其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西部唯一沿海的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区、市)协作等多个区域合作交会点,南拥北部湾,背靠大西南,东连珠三角,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接壤。是中国沿海与东盟国家进行陆上交往的枢纽,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区位优越,战略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背景资料:东盟自由贸易区
新华社南宁10月21日电(记者王勉)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东盟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基地,以吸引外资;消除成员国之间关税与非关税障碍,促进本地区贸易自由化;扩大成员国之间互惠贸易的范围,促进区域内贸易;建立内部市场。
1992年10月,东盟经济部长会议通过了《有效普惠关税协定》,并决定从翌年开始实施。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各成员国逐步削减关税,到2008年将关税降至5%以下,并完全取消成员国间的非关税壁垒。为此,东盟还专门成立了自由贸易区理事会,负责监督、协调协定的实施。
1994年9月,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决定将落实自由贸易区的15年期限提前5年,即从2008年提前至2003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不少东盟成员国经济衰退,东盟加强经济合作的心情更为迫切。1998年12月,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将此期限再提前一年。
随后,东盟又决定成员国在2002年把关税降至5%以下,但因情况有别,新成员国可在2006年实现这一目标。
1999年9月,在第13次东盟自由贸易区理事会上,各成员国确定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目标为零关税,东盟6个老成员国(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实现零关税的最后期限为2015年,新成员国(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的最后期限为2018年。作为过渡措施,各成员国要在2003年之前把60%的产品关税降为零。同年11月举行的第三次东盟非正式首脑会议把最后期限再次提前,即6个老成员国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而新成员国则于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2002年初,东盟6个老成员国率先启动东盟自由贸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