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性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宁10月24日电(记者蒋旭峰、王亚光、王志伟)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背景,参加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各国官员、学者和企业界人士都认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于促进投资、稳定区域经济、促进外贸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金融风暴带来的一个严峻后果是出口下滑,而自贸区的建设将有助于促进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增加该区域内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

    汤敏指出,亚洲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使人们认识到了合作的必要性。亚洲各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过度依赖欧美市场和投资是造成危机的祸根之一,只有通过强化区域内部合作来增强集体抵御能力,才能避免再次发生风险和危机。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共同启动了自贸区的建设进程,计划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表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得双边贸易更加便利、成本下降,为贸易额增长创造条件;中国在不断扩大内需,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双方各领域的合作可以不断加深,因此他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前景十分乐观。

    2004年11月,中国和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着自贸区建设进入了全面启动的实施阶段。2005年7月,中国与东盟对7000种商品互相开始降税。到2010年,中国和东盟老成员国的绝大多数产品关税将降为零,自贸区将正式建成。中国与东盟四个新成员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则将在2015年实行零关税。

    针对零关税将给中国市场带来的冲击,汤敏表示,虽然个别行业和企业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总体而言,更高程度的贸易自由化对双方都更为有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改善贸易环境,中国可与东盟通过自贸区建设开展全面经济贸易合作,建立政策协商机制,加强政府引导,增加互补性,实行出口产品的差异化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避免产业结构长期同质化,增强经济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促进本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2000-2007年东盟对外贸易增长率为11%,而与中国贸易增长率则为26.7%,中国与东盟贸易额提前3年实现2000亿美元的目标。东盟出口已经从简单的依赖美国、欧洲和日本市场,向美欧、日本和中国“三足市场”转变。

    专家表示,在欧美遭受严重金融风暴、消费锐减的时候,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成为东盟国家稳定的出口目的地。柬埔寨首相洪森指出,此次金融危机更清晰地表明,贸易多元化应该是规避风险的关键,与中国之间建设自贸区的实践,恰恰表明了这一方向的重要性。

    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副主席艾曼努尔·欧·奈科告诉记者,尽管目前金融风暴蔓延全球,但是投资者最关心的仍是投资目的地是否具有吸引力,“只要投资目的地有吸引力,投资仍然会流向那里。”他认为自贸区具有良好的投资和发展前景。

    参会的香港贸易发展局冯颖女士说,如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顺利建成,将为贸易投资提供广阔的腹地,自贸区有望成为“明天的香港”。

 
 
 相关链接
· 美国白宫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重要性
· 中小企业协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影响
· 美国财长赞扬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