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10月25日电(记者姜雪城、张钦)从今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的水平梯田建设被生态移民工程取代。
在年均降水量300毫米以上的黄土丘陵区,坡地里建设水平梯田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抗旱措施。宁夏中部干旱带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而在多年的改土治旱实践中,一些地方却盲目兴修水平梯田,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扶贫资金,还对当地脆弱的生态造成破坏,扶贫效果却微乎其微。
“宁夏中部干旱带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人口超载严重,基本没有再开发的潜力。像原州区北部这样极度干旱缺水的地方,改土治旱得不偿失,易地搬迁是最有效的办法。” 固原市委常委、原州区区委书记王文宇说。
在总结以往教训的基础上,宁夏相关部门决定,今后不再为中部干旱带安排梯田建设任务,同步启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从这里搬迁20.6万贫困农民,安置到有灌溉水源、公路沿线和城郊等地区,尽快帮助他们脱贫过上富裕生活,但是发展生产不再以种粮为主。
据自治区发改委地区经济处介绍,过去宁夏搞移民搬迁,主要开发土地发展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这次移民,重点扶持发展高效设施节水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以往插花式的移民安置方式,也转变为现在整村搬迁,集中安置。
国家和地方将为这项移民工程投资28亿多元,开发和调整土地71万多亩,建设42个移民安置区,涉及宁夏中部干旱带185个行政村。去年已经搬迁安置1.8万移民,每人分得了1亩水浇地,户均补贴建设一座日光温室。
走进即将完工的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团结移民新村,记者看到一排排新盖的砖房窗明几净,新房的旁边,沼气池、养畜暖棚等配套增收设施正在加紧建设;村外,一条条已经平整好的农田里,当地干部群众正在忙碌着兴修水利设施。
前期搬迁入住的移民对记者说,过去他们居住在干旱山区,虽说不少坡地费力改造成了水平梯田,但遇旱灾照样颗粒无收;今后种上平整的水浇地,不用盼雨也会有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