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泉州10月27日电(记者来建强)这两天,晋江市龙湖镇烧灰村村民洪我益一早就起来,先去村头健身广场打一轮太极拳,再到村中心灯光篮球场附近露天健身点进行器械健身,半小时就畅快地出了一身汗。
“在泉州举行的全国农运会提醒了我,要多参加体育锻炼,”洪我益说,“生活越过越好了,穿着休闲裤和皮鞋,下地劳动越来越少了,身体就越来越胖了。”今年50岁的洪我益自从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缠上后,他感觉自己越来越不像个“农民”。
第六届全国农运会26日开始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晋江是泉州下属的县级市,民营经济发达,农民生活富裕。烧灰村是晋江一个普通村子,有3600多位村民,村办企业17家,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多元。
30年前的烧灰村还是“一穷二白”,村民守着一亩三分地,早出晚归靠种些地瓜、小麦、花生等勉强度日。洪我益说:“那时,村里没有建任何体育设施,村民天天下地劳动,就等于天天有体育锻炼。”
现在,烧灰村建有4个灯光篮球场和4处露天健身点。“村民已经不再耕田种地了,都把体育运动当成了劳动,”烧灰村委会主任洪文亭告诉记者,“村里组织了两支篮球队——村企业队和青少年队,两支队伍定期与邻村开展篮球赛,奖品等一切费用都由村企业出。”
烧灰村是晋江农村开展体育运动的缩影。晋江体育文化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晋江全市有800多个灯光篮球场遍布于300多个村,村村还都有露天健身点。去年,晋江还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指导人们科学开展健身运动。
四川省天全县老场乡农运会龙舟运动员杨春燕告诉记者,近年来,家乡的乡镇企业多了,“泥腿子”乡亲一个个地“进厂上班”,体育锻炼成为许多乡亲的爱好。杨春燕说:“在农村发展体育运动,有利于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富起来的农民田间地头的劳动少了,多一些体育运动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最佳‘劳动’。”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夏汉民说:“从‘劳动当体育’到‘体育当劳动’的变迁,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许多地区农民生产方式、生活内容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我们农村社会发展的一种总的趋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开放30年后我国农村新一轮改革指明方向,这将极大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改善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民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组织建设还是群众体育活动的规模,都上了一个台阶。中国农民体协秘书长王福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31个省区市和70%的地市、60%的县建立了农民体协。在全国的乡镇中,已建立体育组织的有两万多个,约占总数的70%,组织机构已逐步形成网络。
王福来说:“农运会后,我们将组织农运会的运动员在比赛之余到基层表演、展示和交流,以提高广大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科学性,推动‘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深入广泛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