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0月31日电(记者 刘畅 桂娟)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研究专家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邀请,30日赴河南安阳参加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考古发掘80周年纪念活动。
“这是海峡两岸最权威的殷墟研究机构首次公开进行学术对话,也是双方有关研究隔绝近60年后正式携手的开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
王巍表示,今后两岸的殷墟研究将走向整合。两岸将共同建立殷墟文物、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共享数据库;还将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使台湾“史语所”专家“重返”安阳参加殷墟田野考古。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国家文物局支持两岸联合进行考古调查与研究,台湾学者回到殷墟参加田野考古不存在障碍。
“如今在两岸关系呈现新局面的情况下,殷墟的合作研究也迎来了难得的机会。”台湾“史语所”研究员兼副所长臧振华说。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同名研究机构。1928年10月,著名古文字学家董作宾先生率“史语所”研究人员首次对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有3000多年历史的殷墟进行科学考古,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独立主持考古发掘,中国现代考古学由此诞生。
1949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殷墟建立了工作站,发现了更多高等级墓葬、数倍于前的甲骨,以及完整的商代都城遗址。2006年,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0年来的殷墟考古好像被分成了上下部,上部在台湾,下部在大陆。两岸殷墟共享数据库的建立,将使人们对殷墟的全貌有较完整的了解。”臧振华说:“此外,今后两岸学者还可就殷墟的学术课题进行双向的合作研究,而台湾学者重返安阳参加殷墟田野考古,也将吸引更多台湾的年轻学者投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两岸专家认为,殷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参照点,也是维系两岸中华儿女的情感和学术传统的纽带。虽然殷墟已经发掘了80年,但仍只呈现了其冰山一角。共同破解殷墟“谜题”、探寻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悠远脉络,是两岸学者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