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2日电(记者任会斌)12日,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举办的黄河水权转换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黄河流域水权转换试点工作在宁夏、内蒙古开展5年多来,已取得较大进展,有力促进了黄河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随着黄河流域各省份社会经济发展,黄河水引用量不断增加,多年来导致黄河水资源超载严重,河道断流、淤积和入黄水量不平衡、入海水量锐减等问题突出,流域生态也不断恶化,已危及“母亲河”的存亡。
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监测资料,上世纪90年代,黄河利津断面的年径流量平均为120亿立方米,比50年代减少360亿立方米,其中1997年仅为18.6亿立方米。值得重视的是,1999年至2005年间,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年均引黄水量超过国家统一调度分水指标,其中宁夏、内蒙古年均超分水指标分别达7.29亿立方米和13.86亿立方米。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预测,到2030年,黄河多年平均河道外总需水量将由目前的每年587亿立方米增至651亿立方米,届时流域内用水矛盾将更为突出。
为挖掘灌区节水潜力,给“母亲河”留足生命之水,2003年4月起,我国在宁夏青铜峡灌区、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启动了水权转换试点,由宁夏灵武电厂、内蒙古达拉特电厂等一批大型用水工业企业兴建节水工程,出资协助出让取水权的灌区实施衬渠等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审批水权转换试点项目26个,其中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20个,宁夏6个,节水工程总投资达12.26亿元,合计转换、节水量分别达2.28亿立方米和2.57亿立方米。
据介绍,目前宁夏、内蒙古两大灌区已获批复的水权转换项目进展顺利,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98亿元,总干渠、分干渠、支渠、农渠等节水工程衬砌总量已达到1716.705千米,建成各类渠系建筑物31794座,完成的水权转换水量已达到1.64亿立方米。
其中,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已完成水权转换水量1.3亿立方米,提前完成了国家2010年前的水权转换规划任务,宁夏青铜峡灌区也已完成转换水量0.34亿立方米,在黄河取水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保障了一批新建工业项目的用水需求。
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预计,至2010年,宁夏、内蒙古试点地区的转换水量将分别达到3.3亿立方米和2.71亿立方米,可解决各自37个工业项目的用水需求,既缓解了制约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实现水资源由低附加值行业向高附加值行业流转,也可减少试点灌区水的跑、冒、滴、漏,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