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14日电(记者肖春飞 叶锋)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正席卷全球,肆虐之处,哀鸿遍野,体育自然也不例外:
在美国,金融海啸严重打击了中产阶层。纽约棒球场,昂贵的奢华运动服依然销路良好,最贵的门票不愁销售。但是,那些中产者在掏钱时要思考再三——纽约喷气机上周开始发售四连六场主场套票,价格为1599美元,但是乏人问津……
在英国,纽卡斯尔联队的赞助商北岩银行因为现金短缺今年2月被国有化;英国第三大旅游公司XL破产,使西汉姆联队缺少T恤赞助商,保险巨头AIG岌岌可危,这也可能使曼联球员“赤膊”上阵;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筹办情况,更是引发全球关注……
在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发展,但体育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一些国际赞助商减少甚至停止对中国体育产业的投入,国内投资者对于体育产业的投资热情也在下降。
接下来,伴随金融风暴对中国的一波波惊涛拍岸,中国体育遭受自外而内的影响还将进一步凸显出来:人们收入减少,观看体育赛事的热情降低,而观众减少,又直接影响赞助商的热情,随之而来的还有电视转播问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接下来,还有一系列大赛将在中国陆续举办: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将在哈尔滨举行,山东还将举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2010年,广州将举办亚运会;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深圳举办,世界游泳锦标赛来到上海……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国际顶级职业大赛,比如F1,又如2009年起网球大师赛将永久落户上海,这项仅次于四大满贯的顶级网球赛事因此得以扎根亚洲。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多年从事体育市场开发,目前兼任2009年全国十一运会顾问。他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刘清早说。“现在已经有一些决定赞助全运会的企业说,赞助肯定还是要赞助的,但是没那么多钱了。有一些还没有签约的企业表示要减少赞助额。有企业说,现在公司在资金方面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过去有些赞助当地批就可以了,现在则要拿到总部来批了。另外,2010年合肥要举办全国体育大会,有些企业说这次大会有些‘不走运’。”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中国人的体育需求也日益增长,赞助体育赛事成为不少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选择。但是,在金融风暴袭击之下,大量企业不得不面临要“面包”还是要“衣裳”的选择,当然,“面包”是首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体育界更要大力提倡节俭办赛,”广西体育局副局长陈立基说。陈立基是何振梁的第一个博士生,长期从事体育实践。
他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将举办一系列大赛,包括一些国际大赛,“我们既然做出国际承诺,当然要按承诺的条款来做,把国际大赛办好,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已经办了一届非常成功的奥运会了,国际社会已经知道中国举办大型赛事的能力,我们没有必要刻意把办赛条件人为拔高,而是要节俭办事,国际社会是能够理解的。”
近年来,因为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体育组织青睐之地。当金融危机横行之时,在国外生存艰难的一些高端体育大赛,无疑能够感受到中国巨大的诱惑力。
陈立基认为,申办国际大赛是件好事,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尤其是在当前这个“非常时期”。
“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障民生的任务很重,”陈立基说。他表示,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也应纳入重大项目管理,不要出现“拍脑袋项目”,对要举办的赛事进行论证,严格成本预算,使这些大赛既能保证质量、满足国内体育爱好者的需求,又不会因追求奢华而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面对汹涌而至的金融海啸,中国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例如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旨在通过挖掘国内需求潜力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如何在“后奥运时代”拉动体育内需,成为当前中国体育界的一个热议话题。
“北京奥运会让人们在家门口目睹了体育的力与美,广泛传播了奥林匹克精神,提高了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热情,也刺激了人们的体育消费。这种态势,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到来而止步。人们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降低体育健身的需求及对体育赛事的兴趣。”多年从事体育市场开发的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说。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过程显示,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左右,居民休闲消费的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体育消费支出将显著增加。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3786元人民币,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4140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尤其是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对全民体育热情的极大激发后,中国体育消费必将呈现大幅度增长。
此次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将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及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灾后重建。同时加快一批在建和新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增强后劲。
上海市体育局计财处处长严家栋介绍说,上海市正在酝酿几个大型体育设施项目,比如今年年底将在浦东三林地区动工兴建水上运动中心,包括室内游泳池、室外跳水池等四个大型场馆,总投资有20多个亿。这是为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兴建的场馆。此外,上海还计划再兴建若干个大型体育场馆,并改扩建现有的体育场馆,“既要推动顶级赛事落户上海,也要让市民能够有更多场地享受体育的乐趣”。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花钱买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刘清早建议,在拉动内需方面,不应忽视国人“购买体育”的需求。比如,现在城市里有不少运动设施,大多数人都有运动服,家里也有一些运动器材,缺少的就是对体育运动的组织、培训,而这里面是有很大的产业机会的。
“体育拉动内需的关键,在于促进全民健身,尤其是如何促进青少年学生以及广大城乡居民的体育需求,”广西体育局副局长陈立基说。
他认为,促进全民健身,离不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除了硬件投入外,还要培养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发全民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
国家体育总局在2004年完成的“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1.04平方米,远远低于日本的人均约19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匮乏,已成为困扰全民健身运动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把建设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作为“执政为民”的“实事”工程,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使这一时期中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这还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公共体育设施还严重匮乏。
不久前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推行的冬季长跑活动,引发了一些争议,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缺乏适合这么多学生一起长跑的场地。
教育专家熊丙奇说,如果教育部门、体育部门、青少年保护部门,能按照小学生在校内安全跑1000米,初中生跑1500米,高中生跑2000米的基数设定,反过来检查每所学校是否有这样的体育运动场地,并立刻投入资金,建设体育运动场地,“那真是善莫大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推进以改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就包括为群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北京奥运会后,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由体育事业的公益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政府的职责和任务决定的。
众多专家都表示:虽然中国体育不可避免要受到金融海啸的冲击,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国人对健康生活质量的热烈追求,在当前要研究如何强劲拉动体育内需,利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