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东送,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煤炭资源,开发水电和火电,然后把清洁的电能输送到东部,从而既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满足了东部地区的用电需求,促进东西部的共同发展。
实施西电东送是我国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的不均衡性所决定的。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煤炭资源的69%集中在“三西”地区(即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和云南、贵州,水能资源的77%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非常匮乏,但是用电负荷却相对集中在这一地区。这样,实施西电东送就成为我国电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20年准备,10年建设
西电东送工程由南、中、北三大通道构成,三大通道建设从2001年开工建设,到2010年预计总投资将在5300亿元以上(不包括三峡电站)。
南通道是指开发西南地区水电和云南、贵州的火电,向广东送电。中通道是指以三峡电力送出为龙头,将输电网络向西延伸至长江上游地区,实现川渝和华中地区共同向华东、广东送电。北通道是指在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向京津唐地区送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黄河上游水电和“三西”地区火电向华北、山东送电。
西电东送工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山西大同至北京房山两回500千伏线路的建成投产,第一次把西部的电能传送到东部地区。此后的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建设长江三峡水电站。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为西电东送的大规模实施提供了历史机遇。2000年,原国家计委正式提出加快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的建议,并获国务院同意。同年,贵州、云南的第一批西电东送电力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全面启动。
西电东送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能源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和骨干工程,从酝酿起步到大规模展开,我们用了将近20年时间。
“十五”期间,国家又批准第二批西电东送项目开工建设。随着三峡水电站机组陆续投产,中通道新增向华东送电420万千瓦和广东送电300万千瓦,建成了三峡至华东及川电东送等输电工程,实现了川渝电网与华中电网交流联网。北通道新增向京津唐和河北南网送电500万千瓦。2007年底,贵州至广东第二回±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双极建成投运,标志着南方电网“六交四直”10条500千伏西电东送南部大通道的形成。截至2007年底,西电东送三大通道送电能力已达4980万千瓦,其中,南通道1680万千瓦,中通道1700万千瓦,北通道1600万千瓦。
送去的不仅仅是电力
西电东送工程实施至今,送出的不仅仅是电力,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首先,西电东送工程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工程既为西部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又将西部地区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同时也带动了西部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和农业的大发展,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例如,西电东送的标志工程广西龙滩水电站,据介绍,在电站建设期内每投资100元,广西经济就能获得132元的增量。按龙滩工程总投资243亿元计算,相当于每个广西人增加了近700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其次,西电东送工程向东部地区输送了经济、高效、清洁的电力,不仅满足了东部地区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而且缓解了东部地区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以广东省为例,据专家测算,广东每年因二氧化碳和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近40亿元。而西电东送实施以后,广东可以直接用上西部的水电,大大缓解了电力紧张不说,对该省提升环境质量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西电东送工程建设还能直接惠及西部群众。在西部地区,建一个大型电厂,形成一个小城镇,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经济圈,使当地百姓迅速脱贫致富的生动事例比比皆是。
西电东送对我国电力结构的改善也意义深远。西电东送工程直接带动了西部地区电力发展,形成了一批大型水电基地和火电基地,对全国电力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西电东送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我国仍将继续加大西电东送力度,继续建设好西电东送三大通道。预计到2010年,我国西电东送送电规模将达到663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