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家齐聚成都 为地震灾区旅游业恢复支招
新华社成都11月17日电(记者余晓洁、苑坚)“地震的发生提升了四川的关注度,四川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定位,使这个旅游目的地与众不同。”世界旅游组织顾问麦克·法布里修斯(Mike Fabricius)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后,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支招”。
16日至18日,旨在“分享各国经验,共谋旅游业应对危机策略”的“旅游振兴与危机应对国际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吸引了来自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美、法、日等30余个国家旅游业的官员和代表及旅行商买家团200多人参会。
拥有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的四川,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然而在汶川大地震和“8·30”攀枝花-凉山地震灾害影响下,四川旅游出现了大幅下滑。
四川省旅游局统计显示:2008年1至10月,该省实现旅游总收入87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旅游、餐饮服务产业链上30万从业者收入降低,有的甚至失去工作。
麦克·法布里修斯就“重振四川震后旅游”同与会代表分享了7“R”策略。首先,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周密预案(Be Ready),未雨绸缪。二是进行良好沟通,做出迅速反应(Respond Responsibly),快捷、准确、有效地架起游客与其亲人、目的地及客源地爱心、理解和信任的桥梁。三是兼顾多方利益,进行整合重组(Regroup),集中力量,联合出击。四是区分客源市场,挖掘自身“独一无二”的特色优势,进行重新定位(Reposition)。五是采取积极营销策略,重新聚焦游客视线(Refocus)。六是统筹恢复重建,推动上档升级(Restore)。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创新(Renovate)。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业界各方必须认真细致地分析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把客户带到目的地,更要让他有难忘的体验,这是旅游业变危机为机遇的重要策略。”麦克说。
世界旅游组织副秘书长塔勒布也认为,金融危机使欧美的旅游者选择更加低廉的住宿和交通设施。中国和四川旅游业界需要有创新性的思维,思考应该如何为他们提供住宿,满足人们在“收紧腰包”时新的需求。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将是旅游业最为困难的时期。”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国家旅游局将向全世界推荐四川精品旅游景区,帮助四川打造精品旅游品牌,推动四川旅游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金融海啸中“收紧腰包”的欧美游客将青睐中国
新华社成都11月17日电(记者余晓洁 苑坚)“对欧美消费者而言,旅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金融危机中他们选择旅游产品会更慎重,物美价廉的‘中国游’可能受到收紧腰包的欧美游客青睐。”世界旅游组织副秘书长塔勒布·瑞法(Dr.Taleb Rifai)在谈及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时说。
16日至18日,旨在“分享各国经验,共谋旅游业应对危机策略”的“旅游振兴与危机应对国际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吸引了来自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美、法、日等30余个国家旅游业的官员和代表及旅行商买家团200多人参会。
“近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国际旅游的影响正在加深,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也正在逐次显现。”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将是旅游业最为困难的时期。
金融危机影响消费者最直接的表现是居民在消费的选择上更为慎重。以往的盲目消费、享受消费逐渐让位于理性消费,捂紧钱包过日子的人越来越多。然而,出于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持续性,旅游消费领域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
塔勒布·瑞法认为,对很多欧美人来说,旅游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金融危机中他们会更审慎地选择更廉价的出行方式,但绝对不会放弃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世界旅游业的总收入达到了1.7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在过去5年是迅速递增的。但是2008年前8个月,旅游业的增速放缓了,主要原因是占出行人次56%的欧美游客的口袋捏紧了。
“尽管金融危机使信贷紧缩问题严重危及欧洲,欧元、英镑贬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加速。但是相对于昂贵的‘欧洲游’‘美国游’而言,‘中国游’可谓物美价廉,而且可以让欧美游客享受独特的东方风情。”塔勒布说。
这一判断在震后四川得到了印证,携程旅行网度假业务总监郭光介绍,9月份,随着九寨沟、黄龙等景区的重新开放,以及“心动四川”等一系列活动的推出,四川旅游订单,包括海外订单数量开始迅速上升。
不少从业人士认为,尽管汶川地震给四川旅游业带来了重创,直接损失达到500亿元。但正因为地震后四川开展了多样的营销,目前当地游价格比去年同期低,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国内外旅游专家普遍认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各个行业,旅游业也难免受到波及。但危机往往伴随着机遇。在这样的时刻,谁能抓住自身的特色,谁能满足消费者在“银根紧缩”时的文化消费需求,赢得他们的信任和信心,谁就能赢得市场,战胜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