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于文静)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国气象局联系工作实际,切实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了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气象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管理等七个抓手,其中,气象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引人瞩目。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当前,农村是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农业是最易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民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的群体。做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保护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中国气象局分析了面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准确性、覆盖性和时效性与农民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对此,中国气象局明确今后将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创新农业气象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
郑国光表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是气象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两个着力点。在农业领域,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和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面向大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生态旅游以及粮食仓储等的气象服务。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管理。
同时,将加强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促进我国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挖掘与气候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并积极开展农业区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新农村规划和建设的气候评价和灾害风险评估,努力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保障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事关国家发展与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对此,气象局提出要做好农业灾害性、关键性天气预报和各种农用天气预报,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加强极端天气事件监测、旱涝等气候趋势预测和农业年景气候预测,为农业生产部门科学规划全年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有效的决策服务。
在常规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之外,气象局还将加强和改进粮食产量气象预报业务,开展我国农作物产量动态监测预报,提高异常气候条件下产量预报的准确度,开展粮、棉、油作物等多种农产品产量预报服务,并发展世界主要产粮国粮食产量预报业务。
针对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推广农村风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技术要求,气象局将开展农村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能源普查,开展气象能源开发利用的气象条件预报服务,加强农村风能、太阳能等开发利用试验示范。同时还将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跨省区、跨流域联合人工增雨作业体系,调整人工防雹作业布局,开展联防作业。
郑国光表示,气象局将进一步深化在气象科技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普及,改进农业气象观测和试验站网,探索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体制机制方面的工作,努力破解目前制约气象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各种难题,提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努力开创气象服务农村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