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治开创治黄史上壮丽的篇章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22日   来源:新华社

治黄史上壮丽的篇章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保障黄河岁岁安澜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新华社记者 姚润丰、葛如江)在洛阳以北40公里处,一座现代化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屹立在黄河最后一段峡谷之上。一个浩瀚的人造湖,拥抱王屋和邙山的余脉千岛。它不仅时刻保障着母亲河的岁岁安澜,也为沿线屡遭干旱的土地年年丰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关键性作用。这就是目前黄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1994年9月12日,小浪底主体工程正式开工,从此揭开了治黄史上最辉煌壮丽的一页。2000年主体工程全部竣工,至今,在复杂地质上屹立的极具挑战性的小浪底工程,质量优良、安全可靠,防洪、减淤、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巨大综合效益正逐步发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控制黄河水患的愿望,初步化为现实。

    根治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的战略决策

    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河流像黄河这样牵动亿万人心:作为世界著名的易淤易决的地上悬河,黄河一旦决口,洪水可北抵京津、南达江淮。然而,历史上黄河曾决口1590次,改道26次,水患所至,黄沙扑空城,给中华民族带来灭顶之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黄河安危紧系心头。1952年10月,毛主席考察黄河,之后不久就向全国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黄河进入全面治理、综合开发的历史新阶段。

    为寻求解除黄河水患良策,治黄专家们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长期的勘察、研究和论证,多数专家最终都把目光凝聚到小浪底。位于洛阳以北40公里处的小浪底,地处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28公里,处在承上启下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部位,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2.3%。它也是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坝址。

    由于小浪底特殊的地理位置,1953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了小浪底坝址勘探和测量。1991年4月9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四次会议批准,小浪底工程正式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开工项目。

    1994年9月,我国治黄史上最浩大的工程——小浪底工程正式开工建设,1997年10月成功实现大河截流,2000年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小浪底水库总库容量达到126.5亿立方米。

    探索国际工程管理、依靠高科技施工的典范

    小浪底是我国水电史上第一个全方位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大型工程。

    1994年,5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中外建设者云集小浪底。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张善臣介绍,小浪底工程概算总投资347.46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外资11.09亿美元。欧、亚、北美和南美4大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公司和建设单位参加了小浪底工程国际招标。经过筛选,最终由4个国家的14个公司和建设单位组成的3个国际联营体中标承建大坝工程、泄洪系统工程和引水发电系统三个土建工程。通过国际招标选择了加拿大国际工程管理咨询公司,为工程建设和合同管理提供咨询。

    如何统领这个临时的“地球村”?国际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合同管理。小浪底建设管理局以国际通用的权威性文件“FIDIK”(菲迪克)合同条款作为工程施工和技术规范的唯一准则,从工程招标开始,到合同条款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合同的签订、阶段计划完成,直至工程竣工,合同的执行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小浪底工程土石方挖填总量近一亿立方米,被誉为当代的“愚公移山”。然而,小浪底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堪称中国“地质博物馆”,加之水沙条件特殊、运行要求严格,工程布置独特、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世界级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小浪底的建设者们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攻克了各种技术难题,创造出多项世界水工建筑的第一和国内第一,用科技托起小浪底这个极具挑战性的工程:

    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单薄山体内,上下左右、纵横交错地开挖出108个洞室,构建起世界上在不良地质条件下,地下洞群布置最密集的水利工程。

    被人们称之为“黄河之门”的10座集中布置的进水塔形成一个前缘宽276.4米、高113米的巨大塔群,控制着16条泄水隧洞的50个进水口、55扇闸门和26个启闭机室。其规模、复杂结构和施工难度,堪称世界最大、最复杂的进水塔群。

    一座长251.5米,跨度26.2米,最大开挖深度61.44米的地下厂房,是目前世界上在砂页岩泥化夹层不良地质中开凿的最大的水电站地下厂房。

    ……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强劲心脏

    2003年9月,黄河中下游发生罕见的“华西秋汛”,小浪底工程及时投入防洪运用,最高蓄水量达95.5亿立方米,将花园口可能形成的6000立方米每秒洪峰削减为27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超过60%,保证了下游防洪安全,有效减少滩区群众的财产损失。

    巨大的防洪效益只是小浪底工程除害兴利的一个方面。自2000年1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至今,小浪底工程的防洪、减淤、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多种效益正在惠及黄河中下游广袤地区的亿万人民。

    防洪——黄河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黄河已连续8年安全度汛。张善臣说:“小浪底工程与三门峡、陆浑、故县等水库联合运用,将使下游防洪标准从现在不足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能解除黄河下游的洪水威胁。”

    防凌——黄河下游凌汛威胁的解除。由于小浪底工程对下游流量的有效控制作用,改变了以往炸药爆破、炮轰或飞机炸冰等传统防凌方法,8年来解除了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

    发电——为中原地区提供优质绿色电能。从首台机组投运至2008年8月底,小浪底水电站累计发电354.18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175.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233.5万吨、二氧化硫22.08万吨。

    抗旱、供水——小浪底让黄河告别断流。黄河是河南、山东两省最重要的水源。目前黄河下游引黄能力已达4000立方米每秒,控制灌溉面积233.3万公顷。小浪底投入运营以来,累计下泄水量1807亿立方米,先后4次向天津供水33亿立方米;8次向青岛供水10亿立方米;2次向河北白洋淀供水2.5亿立方米;连续9年实现黄河不断流,保证了黄河下游的供水安全,保证了下游的社会经济发展。

    减淤和调水调沙联手——扭转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淤积抬高的局面。自2002年以来,连续8次进行调水调沙运用,将5亿多吨泥沙输入大海。黄河下游主河槽得到全面冲刷,主槽过流能力从2002年不足1800立方米每秒增大至目前4000立方米每秒,有效延缓了黄河下游淤积。

 
 
 相关链接
· 10月28日:小浪底截流
· 图表:黄河小浪底水库汛前调水调沙结束
· 黄河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结束 进入后期运用阶段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