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1月24日电(记者 沈洋)江西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省份,通过做大红色文化品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逐年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初步构筑起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挖掘红色资源:弘扬革命历史 打造文化品牌
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血染的丰碑”上饶集中营革命斗争事迹展、中国红歌会……近年江西推出的“红色文化大餐”一个接一个。这些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一经面世立即引起社会轰动,迅速在全国兴起了红色文化热。
从工人运动摇篮安源、到军队摇篮南昌、到革命摇篮井冈山、再到共和国摇篮瑞金,红色文化资源遍布江西各地。在新形势下,江西文艺界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成功打造了系列红色文化品牌。
江西省委宣传部组织创作了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通过《请茶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等18首红色歌谣把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串联起来,生动地体现了井冈山精神。2005年10月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举行首次公演,立即兴起红色经典热。至今,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已经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300余场,观众达数十万人次。
江西省社科院院长傅修延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品位的红色经典,光辉的历史、经典的歌谣深深地感动了观众。
永远的红歌,永远的记忆。2006年,一台以演唱红色歌曲比赛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节目“中国红歌会”让人耳目一新。它借鉴了电视选秀形式,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红歌爱好者,点燃了民众的红色激情。
“中国红歌会”把红色做成特色、用经典带动流行、以主流引领多元,唱响红色文化,重塑人们的精神家园。现在,红歌已经唱响全国,“中国红歌会”已经成为江西弘扬先进文化的知名品牌。
加大文化投入:向基层倾斜 向农村倾斜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江西省把公共文化建设资金向基层和农村倾斜,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逐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终达到全省所有县城均有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所有乡镇均有综合文化站,所有城乡居民均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
在城市,为给居民提供基本文化生活场所,江西的每个城市都把地段最好、人口最集中的地块开辟成社区文化广场。如今,不管是在南昌、九江等中心城市,还是在偏远的小县城,市民在文化广场休闲娱乐的场景随处可见。
在农村,江西省一是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008年,江西省财政投入3000万元,对29个图书馆、文化馆进行维修改造,成为城乡居民的文化殿堂。江西还将完成剩下164个县级“两馆”的维修改造。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利用两年的时间在全省建设1435个集书报刊阅览、文艺演出、科普教育和体育活动为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目前,已经建好数十个,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三是建设“农家书屋”。目前,全省通过各种渠道建设了1800多个“农家书屋”。今年,江西省财政又落实配套资金2000多万元,正在建设2300个“农家书屋”。
坚持体制创新:激发企业活力 培育拔尖人才
经营体制不活,文化产业自然难以繁荣发展。近年江西坚持体制创新,支持文化企业体制改革,推动江西出版集团等龙头企业股改上市。随着改革的深化,文化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逐步激发出来。江西出版集团入选“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位居出版发行类第4位。
抓好项目就是抓好产业,通过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江西实施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报刊业、广播影视业、出版业、演艺业、红色文化旅游业、动漫等六大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兴建江西影视产业园、江西国际影视会议中心、江西出版基地、江西民俗风情博物院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
江西创新机制,把农村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给农村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江西上高县蒙山乡已经完成了一项新的文化工程,即把宗族文化活动中心的旧祠堂改造成集阅览室、棋牌室、健身室为一体的农民文化活动园。目前,全省已有5000多个旧祠堂经过改造成为农民文化娱乐休闲中心。
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拔尖人才是关键。为此,江西加大优秀文化工作者的支持力度,每年从省宣传文化专项资金中安排150万元,用于培养拔尖文艺人才。从2008年开始,省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文艺创作与繁荣工程”基金,用于资助文学、艺术优秀作品的创作。
2007年,江西省文化厅启动“5511”人才培训工程,即用5年时间培养50名优秀艺术拔尖人才、100名紧缺文化专业人才和1000名文化业务骨干。近两年来,共输送47名文艺专业人才到戏剧学院学习,他们学成回来后已经成为活跃在全省艺术一线的骨干力量,创作了大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