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 林红梅)在扩大内需政策推动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将进一步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公路建设的重点是什么?资金将重点向哪些方向投放?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25日在此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建设将以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主骨架、“断头路”、扩容路段和农村公路为重点,积极推进国省干线改造。
一是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10万公里。今后将以“7918”高速公路网规划为指导,“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五射两纵七横”共14条路线,到2010年,基本建成西部8条省际公路通道。东部地区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形成较完善的城际高速公路网络;中部地区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干线公路网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高速公路通道基本贯通;西部地区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内引外联、通江达海。到2020年,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万公里左右,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
到去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36万公里。中国2005年公布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根据规划,将用30年时间,形成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新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到今年年底,预计国家高速公路网可达到4.9万公里,在建1.4万公里,还有2.3万公里未开工建设。
二是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加大改造建设力度,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一些经济影响重大、在救灾应急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瓶颈通道加强建设和扩充,包括沿海地区道路和由北向南跨越的经济大通道,也包括最近几次大自然灾害暴露出来的一些迂回能力差、保障能力不强的通道,积极消除瓶颈制约,进行扩容建设,在原有的路两边增加一些车道,或开辟复线。同时,发展与国家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区域间通道,如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成渝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经济区等。
三是农村公路建设。采取“部省联手、各负其责、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办法,启动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五年千亿元工程”,确保到2010年,全国乡镇基本实现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何建中表示,交通运输部门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增加人性化设计,体现公路基础设施的人性关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分析:我国消费品进口步伐为何持续加快?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 周英峰)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消费品进口增速连年提高。2006年进口规模首度突破300亿美元,2007年达到428.1亿美元,同比增长28.8%。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品进口步伐继续加快,前8个月进口额为353.9亿美元,同比增长33.1%,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
海关分析指出,收入增长带动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是当前我国消费品进口步伐加快的“主动力”。2007年,我国人均GDP由2003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升至2500美元左右;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达到1.4万元人民币,比2003年增长62.7%。伴随经济和收入的持续增长,国内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带动对进口消费品的需求不断扩大。
同时,在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的阶段性影响下,国内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享受型消费产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由此拉动品牌质量明显占优的相关国外消费品进口快速增长。今年前8个月,上述3类消费品合计进口规模达到182.7亿美元,同比增长41.3%,比同期消费品进口总体增速高出8.2个百分点,对同期我国消费品进口增长贡献率高达60.7%。
报告指出,市场开放度日趋提高成为当前我国消费品进口步伐加快的“助推器”。为适应WTO对加快我国市场开放的要求,自2004年7月1日起我国将外贸经营权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由此全面放开对外贸经营主体的管制,激发了大量中小型私营企业参与外贸经营的积极性。
据了解,2003年我国从事消费品进口的私营企业仅为4544家,至2007年,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3872家,占我国消费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3年的13.5%升至17.2%。今年前8个月,我国共有12331家私营企业涉足消费品进口,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至19.4%,对同期消费品进口增长贡献率达到26.7%。
除在外贸领域取消门槛外,我国于2004年12月11日也全面向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开放国内零售批发市场,并取消了对外资商业企业的设立限制,有效推动了外商投资企业大举进军我国消费品市场。今年前8个月,我国消费品进口前10家企业中,9家为外商投资企业,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占有8个席位。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消费品进口增长贡献率达到58.4%。
此外,互惠合作逐步推进成为当前我国消费品进口步伐加快的“催化剂”。为加强区域间互惠合作,2005年以来,我国在自由贸易区协定框架下,进一步对东盟10国以及智利、巴基斯坦扩大了协定税率实施的产品范围,对韩国、印度、斯里兰卡等5个国家实行亚太贸易协定优惠税率。随着关税优惠措施逐步推进,有效促进了我国自相关地区消费品进口。
统计表明,今年前8个月,我国自亚太贸易协定5个签署国进口消费品25.3亿美元,增长41.3%;自智利进口1.7亿美元,增长51.5%;自巴基斯坦进口0.3亿美元,增长60.1%,均显著高于同期我国消费品进口总体增速。同时,自东盟进口消费品增速虽出现回落,但仍保持23.8%的增长势头。
新闻分析:推动核电风电装备国产化意义何在?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 周英峰)记者24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在今年新增1000亿元的中央投资中,将有8亿元以补助形式投向一批核电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支持它们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我们将从国内核电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中,选择一批已具备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说。
近年来,我国核电和风电建设进入高峰期。截至2007年底,我国投入运行的核电装机容量为870万千瓦。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规划提出的目标,今后15年里将建设至少30座核电机组。
从风电来看,2007年风电总装机容量为590万千瓦。近三年,风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速达到了150%,几乎年年翻番。根据目前发展趋势,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有可能达到1亿千瓦。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国内核电、风电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装备国产化步伐明显加快,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据国家能源局介绍,通过已建和在建核电工程实践,我国已经打下了较好水平的核电装备自主化基础。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攻关,已经逐步掌握了核岛、常规岛大多数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
目前,在建的核电站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预计5年内,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将会形成年产超过10套百万千瓦核电主设备的能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核电装备制造业体系,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支撑我国未来20年核电发展的需要。”黄鹂说。
在风电方面,国内厂商风电机组产品的竞争力持续增强。2007年,我国内资企业新增风电机组装机容量占全国当年新增装机容量的55.4%,首次超过外资企业。由于2008年至2009年国产1.5-2兆瓦级风电机组产能将陆续释放,国产风电装备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
但和国外领先企业相比,我国核电、风电装备制造技术在一些关键环节上还有差距,而且缺少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真正形成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核电风电装备制造企业还不是太多。
据黄鹂介绍,国家一直非常支持核电风电装备的国产化,这次国家再次投入8亿元用于核电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有助于促进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目的。
以核电为例,今年年底前国家将在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广东阳江共建设1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这批以国家重大项目为支点的投资,将极大地刺激需求,产生强烈的连环拉动效应。据测算,每8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开工建设,就可拉动核电装备及相关产业上千亿元的需求。
据了解,国家投入的8亿元,占拟支持的核电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投资的10%。“国家的投入主要起到带动社会投资、民间投资加大投入,提升一批核电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黄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