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在应对挑战中书写辉煌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2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题:

    在应对挑战中书写辉煌

    新华社记者李亚彪、吴晶、张晓松

    30年前,位于珠江口东岸的东莞还只是一个人均纯收入百十元的农业小县,而今,它的经济总量已跃居全国城市第12位。东莞的巨变从一个侧面向世界展示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奇迹,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不平凡的历程,不平凡的成就,不平凡的挑战,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从落后大国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4位,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世界东方

    不久前,在杭州一家轮胎厂务工的闻小松的爱人生了一对龙凤胎,花费了8000元。因为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他们只需负担3000元。

    “治病吃药有保险,还有公积金与养老保险,这真化解了我们的心病!”闻小松说。他的母亲在家乡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从今年11月起就可以像城里人退休一样,按月领取养老金了。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社会,中国的改革逐渐深入到关系民生的就业、保障、户籍、教育、住房等各个领域,让中国亿万普通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一份主题为“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报告中称,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类发展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进步,中国人类发展处于历史发展最高水平,一些关键性指标已可以和一些发达国家媲美。

    分享着改革开放果实的人们,更加感怀昨日开拓的艰辛。安徽小岗村过上富裕日子的年轻村民最津津乐道的故事,还是1978年村民们冒着“天大的风险”,立下要分田到户的“生死文书”,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改革是一个不平凡的历程。”作为当年小岗村改革的带头人、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回想过去的挫折与挑战,五味杂陈,涌上心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刚刚踏上改革开放征程的中国经历了第一次严峻挑战——社会需求过旺,工业发展速度过快,信贷货币投放过多,改革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浮出水面。面对挑战,中国政府陆续推出一系列改革新举措,搞活国有企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为标志,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从1989年到1991年年均5%左右的增幅,到1992年一跃达到12.8%,从此获得“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一称号。

    但是历史的天空总不平静。1993年前后,中国又出现经济过热的苗头,使得政府展开新一轮向纵深领域拓展的改革。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张旭昆说,这次改革,改变了过去单一用计划手段进行调节的办法,灵活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实施宏观调控。

    长期研究改革的经济学专家宋冬林说:“30年来每一次不平凡的成就背后,都有着不一般的挑战。”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在积极应对一个又一个挑战中,中国的改革牢牢地抓住了历史的机遇。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随后的1994年成为贯彻落实全会决定精神,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关键性一年。就在这一年,中央宏观调控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经济界权威人士回顾说,从财税体制改革,到金融、投资、外贸、外汇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启动,改革举措之多、力度之大,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少见,中国顺势而为,不但完成了多年来想改革而没有改革的一些项目,还通过改革增强了宏观调控的能力。

    1993年到1996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1.6%,波动幅度只有一两个百分点;同时市场物价涨幅明显回落,社会总供求关系明显改善,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目标,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受到了世界的赞誉。

    在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同时推进国企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国有银行改革等,为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受历次外部大的冲击的经验看,每次大的冲击都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向纵深推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新台阶的重大机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利茨表示:“中国领导人才应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走过不平凡的历程,赢得不平凡的成就。

    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边缘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500多万人。

    30年改革开放,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惊叹。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变革创新,中国在30年改革开放实践中积累的思想财富,形成不断推进国家前进的强大力量

    1979年,在最早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圳蛇口工业区,为了提高顺岸码头工程的建设速度,承建单位摒弃了惯用的“平均主义”,代之以定额超产的奖励制度。

    每车4分钱的超产奖励使工程提前一个月完工,却引来了一片指责。后来,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奖励制度才重新恢复。一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也从蛇口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如果不重温这段历史,人们恐怕很难想象:今天已成为许多群众重要收入来源的奖金,是在怎样背景下诞生的。

    吉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田毅鹏说,在从平均主义到注重效率的改革中,整个社会的活力在增强,企业利润提高,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1978年的仅仅160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逾10万亿元,中国工业增加值在30年间,画出了一条举世无双的曲线。

    透过这条曲线,中国的改革者看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八个字所释放的巨大力量。

    1984年,54岁的徐孝纯二次出任处于半停产状况的北京印染厂厂长。此前,北京印染厂和中国的其他工厂一样,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徐孝纯仅仅因为要任用一批有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的干部,受到党委批评而不得不离职。

    徐孝纯二次上任后,坚持任命6名工程师、设计师替换了原来的两名不懂技术的副厂长,启用一批有专业知识和进取精神的年富力强的干部。不到8个月,这家拥有3200名职工的印染厂摆脱了困境,成了全国工业企业的榜样。

    就在徐孝纯二次出任厂长后半个多月,国务院做出决定,在全国推行厂长负责制,扩大企业在生产、经营、人事等方面的自主权。

    推行厂长负责制,只是中国企业制度改革进程中的诸多改革中的一幕。

    从四川省最早“探险”实行国营企业放权让利的试点,到8家大中型国营企业把生产计划、资金使用、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从山东省率先实行经济责任制,到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行工业企业生产责任制;从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到实行承包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中国企业捧“铁饭碗”吃“大锅饭”的旧模式被一块块打破。

    “中国就是靠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在没有任何参照或经验的情况下,选准方向,大胆变革,成功闯关。”浙江省台州市委书记张鸿铭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八个大字所蕴涵的科学精神使中国改革的步伐稳健而又果敢,并在一些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各领域改革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形成推进国家前进的强大力量。

    “每一次改革的推进,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说。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变革创新,30年改革取得的物质财富与思想积累,不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成就,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的浓厚兴趣。

    在今年中国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成为国外与会者热议的话题。

    希望与中国分享成功秘诀的英国德意志银行副董事长科赫·韦瑟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归因于中国人的创新意识”。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进入改革而立之年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发展中大国正以改革的勇气和智慧破冰前行、克难攻坚

    这几天,浙江省新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煜为了采购新设备的决策,异常兴奋。就在一个月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曾让他犹豫不决。

    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使一批像王明煜一样的企业家面临创业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但是,近来国家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出的一系列措施让他们重新拾起了信心。

    “有了政策,就看自己怎么努力了。”这个企业家的决心,呼应着整个国家应对又一轮挑战的信心——即使艰难险阻不断出现,但坚持改革前行的意志始终不渝。

    改革开放30年来,挑战从未停止。今年以来,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更是考验着中国。

    面对困难与挑战,中国人民坚定沉着、积极应对,不仅打赢了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还成功举办了被国际奥委会赞为“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

    但是,困难与挑战仍将继续。正如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观察到的: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向内需推动型进行战略转变。这也许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

    国际观察家们注意到,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动荡不安中,中国经济尤其是金融体系总体上稳健,中国政府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11月份以来,国务院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公布,到国务院确定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措施,时间不超过十天。

    然而,有效的措施并不意味着未来是一片通途。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需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还面临着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还有相当数量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等诸多问题。

    社会学家陆学艺认为,当前中国处于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这一特征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发展既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巨大的压力,也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在指出中国所面临的危机的同时也承认,现在的危机可以为中国提供必要的压力来进行各项重大改革,让经济在一个长远时期回到一个更加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今年10月下旬,中国政府出台政策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重庆、浙江等地方,政府还尝试建立土地流转市场。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认为,这些改革可以增加农民财富,拉动农村内需。最近,酝酿已久的燃油税改革已渐行渐近,有关改革方案即将向全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11月初,中国政府出台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扩大内需10项措施,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促进计划一经宣布,立即赢得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道:“从此次刺激经济的配套所涉及的领域看,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的建设占主导地位。从长远看,这些建设项目都是持续和均衡发展所不可少的硬件设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应对当前面临的危机,这使中国政府再一次赢得了世界的赞许。路透社商品和能源市场专栏作家约翰·肯普撰文指出,经济促进计划将使中国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迎来一个发展更快、通胀增幅更小的“黄金期”。

    历史经验证明,任何一项伟大事业必然要以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不为任何艰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这就是在过去30年的历程中,沉淀下来的改革精神。这种精神,将引领中华民族奋力前行,不断书写新的辉煌!

 
 
 相关链接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创精神开辟中国改革之路
· 新闻办组织36人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采访团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在对外开放强国之路上奋进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开放兼容筑就富强之路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港澳记者采访团”在京采访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中国农民三次"大突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