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2月2日电(记者 李美娟)站在鄱阳湖边上的余干县康垦大堤上,记者放眼望去:一大片肥沃的粮田,平平整整,几乎望不到边,其间几米宽的机耕道、水泥砌的灌溉渠笔直地伸向远方。而以前,这里是野草丛生的滩涂、小土坡、废水塘……
余干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吴小雄告诉记者,“造地增粮富民”工程让这里旧貌换新颜,新增耕地1.8万亩。
这项名为“造地增粮富民”的工程,目前正在赣鄱大地蓬勃开展。记者采访所经过的公路边、粮田里,时常能看到“造地增粮利国利民”之类的宣传牌。
江西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素有“江南粮仓”的美誉,至今仍是全国两个不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省份之一。然而,江西省耕地面积4249.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98亩,仅为全国人均占耕地面积的71%。
为了增加粮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发展后劲、增加森林覆盖率,江西省提出了“先造地、后用地;先做加法、后做减法”的思路,从去年开始,打算用5年的时间、投资82.6亿元,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并以吉泰盆地和鄱阳湖平原为重点区域,造地30万亩、整理耕地350万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40.5万亩。
据悉,“造地增粮富民”工程以不影响行洪泄洪、不造成水土流失、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宜耕未利用地(荒山、荒坡、荒滩)开发和土地复垦(废弃道路、砖瓦窑、矿山等复垦)、农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从而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有效耕地,提高耕地质量。
由于在农村,各家各户田地零散,且大小不一、高低不平,土地利用率不高,耕作起来往往因为水塘、土坡等很不方便。记者采访发现,“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正是运用国家资金,帮助农民把高高低低的中低产田,变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产能增”的优质粮田,为此,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余干县鹭鸶港镇沿河村委会上家白村组47岁的村民赵福兴说,我们听说要搞土地整理,一开始很不情愿,就派人去搞过土地整理的江埠乡米湾村了解情况,那里的人告诉我们“土地整理给村民带来了实惠”,于是,我们也就搞了起来 。
指着如今已是一马平川的粮田,赵福兴笑着说:“土地整理前,这里一半以上都是低洼田,只能种一季稻,产量少,而且靠天吃饭,旱时灌溉成大问题,要用木水车压水。现在这里耕地面积翻倍,而且全部是双季稻,优质田,有灌溉渠、灌溉站,旱涝保收。”
村民赵晓明说:“上白家村组原来耕地300亩,经过整理,耕地有600亩,村小组100户人家,家家都增加了耕地面积。我家几兄弟原来只有五六亩地,现在是12亩多。亩产由以前七八百斤提高到现在的1200多斤。由于耕作条件好了,现在家家户户都是机械化种田,比以前轻松多了。”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袁国山介绍,去年江西已造地11.54万亩;今年,已立项79个,建设规模12.19万亩,预计可新增耕地10.6万亩。
据悉,造出来的新增耕地,按照土地的权属,由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村集体农民集体决定,可按村组规定分配给农户种养,也可以集中连片承包给种养大户组织种养,还可以引进特色农业产业公司来经营生产。一般来说,根据土地的适宜性,水源好的地方,优先用于水稻种植;水源条件稍差的,主要用于蔬菜和旱作物的种植,或发展多种种养经营。
眼下,安义县黄洲镇土地整理项目区经过整理新增耕地800多亩,形成了大型生态农业综合性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南昌县蒋巷镇大悦里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则建成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经营生产基地。上高、安远、鄱阳等传统种粮大县,还把耕地整理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进行配套推进。
近年来,江西省按照“先造地、后用地”的思路,把土地管理由重审批向重造地转变,变“先占后补”为“先补后占”。同时,对工程项目进度快、完成任务好的地方,在安排用地计划指标上予以倾斜;对通过验收的耕地,允许按等级折算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形成耕地占补平衡的倒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