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神七"三大件"压轴—"上海2008航天科技展"先睹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0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2月2日电(杨金志、葛圣洁)12月2日下午,走进上海科技馆一楼大厅,只见雄伟的神舟七号返回舱、轨道舱和推进舱一字排开;高约30米的红白相间降落伞挂在墙上,仿佛巨大的百褶裙。“上海2008航天科技展”将于12月3日到9日举行,2日下午,记者在上海航天专家的讲解下先睹为快。

    进入展区,最先进入视线的是“三舱”——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模型、轨道舱和推进舱正样件。返回舱虽然是1:1的模型,但是其中的三个宇航员座椅却是实物。记者看到,航天员座椅的样子有点像大号的“葫芦瓢”,又很像躺椅,航天员坐在上面,正好可以看到前面上方的仪表盘。座椅摸上去硬硬的,空间也并不宽敞,宇航员的下肢必须蜷曲。不过,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工作办公室副总工程师周旭东告诉记者,在航天飞行中,只有采用这样的姿势才能达到最好的抗冲击效果。

    轨道舱正是航天员翟志刚进行出舱活动的舱体。2米多高的舱体中央有一个直径0.8米的圆盖,就是航天员出舱的窗口。窗口上方是扶手。“当时,我们的航天员出舱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锁扣扣在扶手上。”周旭东说。

    扶手的上方,则是照明灯和摄像机。中国航天员的首次出舱活动能够在全世界实时展现,这两个关键部件功不可没。值得上海观众自豪的是,这两个部件都是在上海研发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LED飞船出舱活动灯,这组24个灯每个只有樱桃番茄大小,但是放射出的能量却稳定、无闪烁,长达90分钟。摄像机的研发单位则是上海航天局。

    推进舱是飞船的动力系统,它的表面附着了几个“酒杯”样的物件。上海市宇航学会资深研究员李必光告诉记者,这是推进舱大大小小48个发动机中的一种,通过喷气来调整飞船的飞行姿态。而推进舱的四个最大的发动机位于底部,细心的布展方把大镜子放置在舱底,科普爱好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2500牛顿“双元发动机”的样子。

    “三大件”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降落伞实物。在上海科技馆大厅的巨大墙体上,神舟飞船返回降落伞从科技馆的顶部高悬而下拖曳到地面,挡住了整个科技馆的一幕球体,红白相间犹如孔雀开屏,以至于让不少人起初误认为是一件展馆的装饰品。降落伞的面料也大有玄机,不仅异常牢固,而且非常轻薄。

    一支比普通铅笔粗好几倍、直径六七厘米的“中华神七太空笔”也让记者们连连驻足,原来这是根据宇航员充气手套的大小特别研制的。这种由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耗时2年研制的太空笔,一次卷削就可以书写200米,经过了冲击、振动和24小时的高低温实验,可谓身经百战,也填补了国内航天技术装备的一大空白。

    在展览上人们还可以看到,尖端的航天技术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在上海科技馆地下一层的展区,入口处重达200斤的太空南瓜让不少人都忍不住上前摸一摸,确认这是不是真的。上海微型工程研究所原主任设计师张祥根告诉记者,笔记本电脑、防抖摄像机、婴儿尿不湿、方便面、真空包装食品、冷光源灯,这些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品,最初都是应用于航天的高新技术,现在则在为普通民众的生活造福。

 
 
 相关链接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哈工大组建技术创新中心
· 航天科技集团西安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再获775亩土地
·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多项产品亮相第七届珠海航展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署一批卫星火箭研制发射合同
· 航天科技集团将在珠海航展全面展示中国航天实力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深圳建设技术研发转化平台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