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从输血救助到实现共赢--广西扶贫开发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0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宁12月5日电(记者何丰伦)从边境建设大会战到东巴凤建设大会战,从大石山区大会战到桂西五县建设大会战,从兴边富民大会战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依靠从中央政府的支持到各兄弟省区政府的援助,走出了一条从扶贫救助到实现共赢的发展道路。

    “输血”“造血”:广西模式令世界瞩目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贫困山区农民韦义豪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上午在土地上忙着照料庄稼,下午还要前往县里的农民科技培训中心接受科技培训。曾经因为缺少教育和培训而导致广西贫困山区居民收入无法提高的问题,如今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韦义豪的人生折射出这种转变的巨大效益。5年前接受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的他,在建起了地头水柜后,家里的2亩多地亩产超过2000斤,加上冬季种菜,年收入超过2200元。如今,他又开始在科技培训中心学习板栗嫁接技术。准备把屋后的12亩荒山全部改造为板栗园。仅此一项,就有可能给他带来每年4000元的收入。

    广西壮族自治区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认为,广西的扶贫做法从简单注入资金解决生活问题的“输血式”扶贫向输入教育和培训、提高谋生手段的“造血式”扶贫转变,既包括为贫困地区人群提供技术信息上的支持,又包括给农民提供接受培训后外出打工的机会,这种做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

    记者在巴马、东兰、凤山、天等等国家级贫困县采访时发现,农民技术人员把各种农业先进技术编成当地山歌、绘成漫画,在田间地头传播。这种做法让识字率不高的当地群众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技术,了解了政策。

    广西一方面依靠国家投入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不断拓展扶贫开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争取到了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国际行动援助、社区伙伴计划、世界宣明会等的多边机构合作项目、政府双边合作项目、国际民间机构合作项目、技术援助与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社会资源动员项目进入广西开展扶贫合作,使外资扶贫增加了扶贫开发投入总量,补充了项目区扶贫资金的不足,缓解了项目区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

    世界银行中国西南扶贫项目经理皮安澜曾评价道:“广西无论在项目设计、准备、实施和评价阶段,一直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当每一次面对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依靠广西提出创新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1978年到2007年,广西绝对贫困人口从2100万人减少到65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从70%下降到2.1%;49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00元增加到2770元,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90多元增加到2429元;49个贫困县人均产粮从不足200公斤增加到360公斤。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衣着、食物结构得到全面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扶贫攻坚大会战:穷乡僻壤渐成文明村屯

    “民意民感感谢关怀;党心政情情暖边关”,这是靖西县湖润镇华利村弄义屯边民彭廷建楼房前的一副对联。就在几年前,彭廷建全家7口人还居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危房里。如今,依靠广西边境建设大会战的资金和全家人的辛勤劳动,彭廷建一家人住上了两层楼房。

    彭廷建所在的村屯只是大会战获益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广西始终坚持通过大会战方式,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群众改变生活面貌。

    2000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边境那坡、靖西、大新、龙州、凭祥、宁明、防城、东兴8个县(市、区)开展建设大会战,总投资达21.6亿元,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实现了“兴边、富民、睦邻”的预期目标。

    2003年初,广西在东兰、巴马和凤山三县开展以“强县富民,告慰先烈”为主题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共投入22亿元,结束了三个县无二级公路的历史,在广西同类水平的县中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是广西目前公路网最完善的区域之一。三县96.8%的贫困村通四级公路,提前5年实现自治区提出的到2010年70%的村委会所在地通等级公路的目标;新建31处乡镇供水、109个村屯饮水工程,使15.6万群众饮水难问题得以解决。

    大会战还带来了当地群众收入的增长。东巴凤三县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177元增加到2007年的2095元,增长78%,绝对贫困人口从2002年的12.2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7.5万人。目前东兰、巴马、凤山分别形成了以现代中草药和板栗产业、世界长寿旅游和长寿食品、八角和林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

    互利共赢: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广西提出到2010年把绝对贫困人口由2007年的65万人进一步减少到29万以下。与此同时,通过加快城镇化水平、提升农民素质等方式,实现广西、广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范围内更大程度的发展。

    广西一方面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全自治区范围的基础设施状况,为广大贫困山区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高度关注贫困山区群众的素质提升,通过扶持三农产业、农民工就业培训、实施“文化致富”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在更深层次上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2008年6月,广西又一次掀起了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高潮,计划安排10类1.4万多个项目,总投资4.5亿元。具体涉及交通、饮水、电力、沼气池、危房和茅草房改造、卫生、边境口岸、教育、广播电视和边民聚居点基础设施等10个项目。2008年8月,广西决定开展桂西五县(自治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从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底分两个年度实施,计划投资14.1亿多元。

    “唱歌跳舞能发家致富,青山绿水能当‘饭’吃”。这首在广西不少地方广为流传的“文化致富”歌,恰恰反映了广西努力推动当地群众利用自身资源,实施“文化致富”的发展思路。

    广西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雄章说:“‘文化致富’工程是广西独具特色的致富思路,目标是引导群众利用当地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走文化致富之路。目前,已经形成阳朔文化项目带动型、恭城休闲文化旅游型、横县文化知识致富型、北流农业生态文化型、靖西民族生态文化型……一个个以文化带动产业的典型致富模式被探索出来,广西农村文化‘一镇一品,百村百味’的发展格局已现雏形。” 

 
 
 相关链接
· 扶贫办:我国1600万贫困人口从国际扶贫项目受益
· 山西省强化扶贫力度 累积153万农民走上增收路
· 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签署"旅游扶贫合作备忘录"
· 文化部定点扶贫工作座谈会19日在文化部召开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