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人民日报评论员: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归根到底靠改革开放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五
改革开放30年,发生在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深刻改变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
这场深刻的变革,因为利益调整的层次较深、力度较大、涉及面较广,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和改革攻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对30年改革开放,只看到矛盾和问题,对辉煌成就视而不见,是一种偏见;只讲成绩经验,忽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会失之片面。

10月11日,华灯初上,高楼林立的深圳市中心车水马龙,流光溢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从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速度”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习惯用语。在短暂的28年间,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人口过千万的现代大都市,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其四大支柱产业。此外,作为中国主要的外贸口岸,深圳进出口总额连续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2007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成为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正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很重要,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更重要。当前的不少矛盾和问题,在改革开放前是未曾显现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凸现出来的。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一些地方就业压力增大;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等等。
这些问题的具体成因非常复杂,有的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配套造成的,有的是设计不周到、操作不规范造成的,还有的是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总体上看,这些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有关,与改革开放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有关,而不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方向出了问题。恰恰相反,这些问题相当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不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高造成的,说到底是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
对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敷衍塞责。单纯通过抓经济发展来解决,只能触及问题的局部或表面;回避体制和机制就事论事,也无法从根本上来解决。正是因为清醒地看到了这些,我们党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的同时,鲜明提出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努力使改革决策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反复强调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统筹好改革涉及的各项工作。这些年来,从免除农业税到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从推进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到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从频出重拳严惩腐败到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正在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这也充分说明,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归根到底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不仅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前进中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30年前,为了摆脱困境,重新奋起,我们毅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由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今天,我们唯有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才能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30年实践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开辟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必然选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成功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最重要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体制对发展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存在排斥市场调节、利益导向这一内在缺陷,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凸现,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在认识上一次次突破,实践中一步步深入。把市场经济写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也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向前迈进的历史逻辑。
改革开放30年,变化巨大,成就巨大。变化和成就,都源于经济体制之变。市场体系培育了,政府职能转变了,管理体制改革了,中国的粮食及农副产品在不知不觉中告别了短缺,钢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纺织品生产出口也成为世界第一。国有经济的比重降低了,但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和控制力却不断增强。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利益实现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社会活跃了,亿万农民走出了乡村;市场丰富了,各种经济成分百舸争流;体制灵活了,人民群众创造活力迸发涌动。 >>>>详细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能走回头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三
30年前,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国面临着十年内乱带来的严重局面: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科技落后、人民贫困。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要摆脱困境,必须把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回首30年历程,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干扰和考验,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因为它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在谈到改革开放的动因时,邓小平说,“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中国人民深刻反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因为它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只有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主义才有生机活力,也才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因为它是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我们从历史教训中认识到本本主义、思想僵化,党的生机就要停止。我们党必须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