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吴晶、赵超)30多年前的中国,在当年来华留学的塞尔维亚人佐澜记忆中,只有蓝、绿、灰三种人――蓝代表工人、灰代表干部、绿代表军人。如今,经历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已成为塞尔维亚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的佐澜眼中,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3年,佐澜来到中国,就读于北京语言学院,也就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当时学校总共只有几十名留学生。1975年,中国首个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在这所学校试办,1978年正式招生,佐澜有幸成为第一批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
在北京语言大学12日举行的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建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佐澜和在罗马尼亚、苏丹、突尼斯等国驻华使馆工作的校友一起,共同祝贺母校和中国一起走过改革开放的30年。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说,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见证了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大发展和国家地位在国际上日益提升的历史变迁。这30年,是汉语言和中华文化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的30年,是中国国际化教育与改革开放同行的30年。
他指出,30年来,北京语言大学开创了集理论的严谨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于一体的北语特有教学模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样板,具有很强的引领示范作用。由学校教师编写的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系列教材60余种,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发行量最大的面向外国人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系列教材,覆盖国内550多所招收来华留学生的高校,被30多个国家的大学、孔子学院和数百所语言教育机构使用。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说,汉语的对外传播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已明确提出汉语国际推广战略。
目前,海外已有4000万非母语汉语学习者。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看到北京语言大学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建设成就的同时,专家们指出,汉语教育工作者应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创新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以适应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使中国文化更大规模、可持续地走向世界。
教育部语言文学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认为,汉语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钥匙,已成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
据了解,北京语言大学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30年来已为世界167个国家培养近4000名本科毕业生,他们凭借训练有素的汉语言专业技能,在外交、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