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刘阳 马向菲)国家体育总局17日公布了《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盛志国在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总局曾在1996年和2001年进行过两次群众体育状况调查,本次调查摒弃原有的“体育人口”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公报》,2007年全国有3·4亿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特征显示为年轻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比较高,但多数频度较低;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但是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标准的比例较高,反映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更为积极。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是指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每次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锻炼的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
《调查公报》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影响其参加锻炼的主要障碍是“缺乏时间”(41·2%),其次是“缺乏场地设施”(16·6%)和“自身惰性”(13%)。盛志国对此表示,目前体育硬件设施的缺乏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他说:“本次调查所获取的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将为科学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客观提出群体发展战略和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调查结果表明,“健身走”和“跑步”成为中国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最“热门”的项目,占总人口的62%,以“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22·2%。
通过本次全国调查,除了场地设施的缺乏,目前我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还包括,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科学指导,体育锻炼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依然存在等。
国家体育总局于2008年1月1日至4月30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88625名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进行了2007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相关调查,本次调查是我国群众体育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社会调查。
中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依然存在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国家体育总局17日公布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比乡村居民高24·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和体育消费水平均高于中、西部。
《调查公报》说,2007年全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比乡村居民高24·1个百分点。随着年龄增大,城镇居民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变化不大,乡村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城乡差异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
除了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存在差异,城镇居民在正规体育场所锻炼的人数比例高于乡村居民,但是在“自家庭院或室内”进行体育锻炼的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高19·5个百分点。
此外,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消费水平高于乡村。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城镇居民有74·5%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乡村则为69·4%,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水平为718元,而乡村为355元。
在区域差异中,东部地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体育消费水平均高于中、西部;中、西部居民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有15·4%和14·7%的人强调“缺乏场地设施”是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而东部地区仅有9·3%。
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以购买实物消费为主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 刘阳 马向菲)在国家体育总局17日公布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中,中国城乡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水平为593元,体育锻炼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居民体育消费以购买体育用品等实物消费为主。
《调查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有3·4亿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7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全年人均消费水平为593元。全年消费总额在99元以下的为12·8%,在100至499元之间的为53·4%,在500至999元之间的为17·2%,在1000至2999元之间为13·3%,另外有3·3%的人在3000元以上。
年轻人的人均消费水平最高,如20至29岁年龄组的人均体育消费为793元。此后,随年龄增大消费水平持续下降,70岁以上年龄组为261元。
从消费项目来看,用于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比例最高,为91%,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以及观看体育比赛费用等。从消费金额来看,支付体育锻炼场馆费用的人均消费最高,为613元,其他依次是购买运动服装,购买体育器材,观看体育比赛费用,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等。
盛志国:群众体育健身场地建设成效明显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体育专电(记者 刘阳 马向菲)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盛志国17日表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就近的公共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显现了近年来群众身边体育健身场地建设的成效。
国家体育总局17日公布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2·2%,其他依次为“自家庭院或室内”、“公共体育场馆”、“公路旁”、“广场”、“住宅小区空地”、“公园”、“健身会所”、“自然区域”及“其他”。
盛志国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我国政府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特别是筹办北京奥运会以来,全国城乡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显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他说:“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参加体育锻炼项目呈现多样化特点,且多选择‘就近’的公共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显现了近年来群众身边体育健身场地建设的成效,方便了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为居民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55%的人选择离住地或单位在1000米以内的锻炼场所进行锻炼,选择距离在1000米至2000米以内的为25·5%。
国家体育总局于2008年1月1日至4月30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88625名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进行了2007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相关调查,本次调查是我国群众体育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