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利用档案体系工作将“提速”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谭浩)国家档案局将创新利用服务方式和手段,加快建立和完善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记者从1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了解到,近年来,各级档案部门紧密跟踪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档案的查阅需求,增强了提供利用服务的主动性,创造了许多新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据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介绍,下一步,全国档案系统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借助其他部门在社区和农村已经建成的各种网络平台,上载档案内容,或发布利用指南,帮助人民群众了解与己有关档案的可查阅范围、查阅方法、查阅地点及时间等,加快建立和完善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为人民群众利用档案提供更多的方便。
杨冬权同时还指出,各级国家档案馆要按照档案开放有关规定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进一步扩大档案开放的范围,对已满30年的应开放档案和未满30年的可开放档案,经鉴定划分后积极向社会开放。
新形成的民生档案将被纳入档案资源体系得到充分利用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谭浩)知青档案、学籍档案、干部职工人事档案……长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全国不少地方档案部门收藏的大量民生档案保管比较分散,检索不甚便捷,人民群众不知到哪儿利用、如何利用。目前,这一状况正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改善。
记者从1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获悉,今后,各地档案部门将把各种新形成的与人民群众有关的档案列入归档范围、进馆范围,纳入档案资源体系。
据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介绍,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档案部门进一步加强民生档案工作,对已有档案中民生档案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例如,浙江省档案局开展民生档案试点工作,为党委、政府服务民生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云南省档案局启动“民心工程”,推行“档案公示制”。青岛、成都等地档案局组织编写民生档案利用指南,方便人民群众了解与己有关的档案怎么查、到哪儿查。哈尔滨市档案局着力构建全市档案服务民生综合体系……
杨冬权要求,有关档案部门要赶紧摸清家底,优先整理,优先数字化,对民生档案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大力开发利用,构建并完善民生档案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各地档案部门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的监管力度,切实把民生档案建好、管好、用好。
此外,随着小康社会建设向前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在改善民生方面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开展新的工作,随之形成了新型合作医疗档案、就业培训档案、居民健康档案、民情档案、土地流转档案等多种类型的民生档案。”杨冬权说,对此也应密切关注、跟踪服务。
国家档案局将启动“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工程”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谭浩)2009年,国家档案局将启动“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工程”,让更多的农民不出村庄就可以方便地利用档案。
记者从1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了解到,为了推进实施“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工程”,明年,全国档案系统将利用其他部门已经构建的农村公共信息平台,上载或提供档案信息。例如:把公开政务信息和已公开档案数字化,上载到“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网络平台上;通过本地电视台滚动播放字幕等方式,把公开政务信息和已公开档案信息传送给广大农民;把农民需要的已公开档案、信息汇编成册,送到乡村档案室和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场所。
据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介绍,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档案部门积极拓展工作思路,促进档案工作服务“三农”,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档案管理模式。北京、安徽、山东、贵州、云南等省、市档案局分别出台相关文件或召开专门会议,推动档案工作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辽宁省档案局重点推进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进县档案馆和林改档案工作,为确保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服务。湖南省一些地方推行“村档乡管村用”,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档案管理模式。
杨冬权说,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紧在两年内尽快完成农村各立档单位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改与完善工作;二是为农村各种新型社会组织和新的工作领域建立档案,特别是土地流转和农产品种植、检测、加工等方面的档案,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更要严密建好和管好;三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各种信息网络,上载档案信息,让农民不出村庄就可以方便地利用档案。
国家档案局网站明年将推出系列专题视频“共和国脚步--1949年档案”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谭浩)毛泽东在1949年的照片等一批珍贵档案资料不久后将与民众见面。记者从1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得知,从明年1月1日起,国家档案局网站将连续推出系列专题视频“共和国脚步--1949年档案”。
“从这一组组档案中,人们将能重温1949年那个令人激情燃烧的岁月,将能看到新中国是怎样从旧中国的废墟上一步步筹建起来、迅速成长的,可以听到中国人民向新目标豪迈进军的脚步声。”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对记者说,国家档案局明年将以一周一个专题,在官方网站上推出系列专题视频“共和国脚步--1949年档案”。全年共52个专题,每个专题将围绕一个重大事件,综合运用文件、照片、录音、录像等各类档案,制作成多媒体视频。
“此外,国家档案局明年还将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活动,开展各种档案宣传和服务。”杨冬权说,国家档案局将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电视文献片《毛泽东在1949》;编辑出版《新中国60年珍贵档案》等系列丛书和《共和国足迹》录音专辑等。
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将重新实施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谭浩)国家档案局将采用新的手段,重新实施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这是记者从1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了解的情况。
据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介绍,我国从古到今,都对重要档案实行多套异地备份。特别在上世纪60年代,许多档案馆都为备战而建立了后库。但近二三十年随着战争危险的减弱,很多档案馆的后库都弃置不用了。
“在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我们必须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采用新的手段,重新实施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在不同的地方存放重要档案的重份或缩微品、光盘等复制品。”杨冬权说,省以上档案馆凡有后库的都应恢复使用,存放档案副本;没有后库的,应与其他省档案馆互在本馆为对方建立备份档案库房,互为对方存放备份档案。
杨冬权说,除了要求省级档案馆这样做以外,提倡地级、县级档案馆也这样做,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特别是安全系数较低的电子文件,一定要普遍实行异地备份。有条件的地方,还应逐步将电子文件转换成其他载体保存,实行异质备份,以防止若干年后电子文件因阅读设备不配套而无法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