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2月26日电(记者徐岳 邹兰)2008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风雨兼程,在努力应对一系列重大挑战中,经济取得了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佳绩。患难见真情。发展遇到阻力时依然着力改善民生,突出体现了党和政府工作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从年初至年末,2008年的中国可谓多灾多难,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因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经济政策一年来经历了“防过热、防通胀”——“一保一控”——“保增长”的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一个重要特征贯穿始终,即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
一年来,各级、各地政府在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实质性举措:两次提高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使城乡义务教育实现普惠,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空前扩大,就业工作向农民工拓展,“医改”新方案强化政府责任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点点滴滴惠及百姓的改革发展举措,留下了党和政府为了人民利益奋力探索、不断前进的足迹,民生情怀尽在其中。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而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30年后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根本。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一年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应对一系列重大挑战中取得良好成绩,社会继续保持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最基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和衷共济、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得以弘扬。而这样一个局面,从根本上来讲,源于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始终以人民需要为第一信号,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核心位置。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形势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今天的发展,既不同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又不同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要发展得又好又快,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在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发展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实践过程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持续多年的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为我们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走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必然选择。2008年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的宏观调控实践生动地证明,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能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有了强大后盾。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保增长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一年来宏观调整中的“不变”之处,使我们对今后更好地改善民生充满信心。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把群众冷暖挂在心头,时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