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会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法律保障研究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崔清新)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国法学会通过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围绕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加强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食品安全、发展公共事业等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法律保障的研究。
据介绍,在实践活动中,法学会举办了“和谐社会法治保障论坛”,对保障民生、调整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提出对策建议;举办了“涉法涉诉信访与和谐社会建设论坛”,为妥善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凸显的现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建立畅通的民意诉求机制、有效的社会救济机制、权威的法律救济机制等对策建议;组织完成了“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的对策研究”课题任务。
法学会还举办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保障高层论坛”,加强对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合作经营以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方面法律问题的研究,将一批研究成果集中报送立法部门和农业部门,一些建议被吸收到农业立法、农村工作规划和农村政策当中,对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发展、保护农民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方面,法学会及时增加了一批涉及金融方面的重点课题,并组织力量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证券、投资、贸易等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建立强大的国家金融战略力量、实施积极的国家金融发展战略等重要建议,为建立健全国家金融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献计献策。
针对汶川地震灾害及恢复重建的热点、难点法律问题,法学会组织民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环境保护法等专业的法学专家赴四川等重灾区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建立健全救助机制、区分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完善保险理赔、实现绿色规划等灾后和谐重建的法律和政策建议,为中央制定恢复重建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使法学研究更直接地为法治实践服务,法学会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建立合作研究机制,还围绕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五年立法规划,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了制定下一个五年立法规划的专家建议调研报告,着重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的提出立法建议,对促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践活动中,中国法学会和中宣部、中政委、司法部一起,共同组织了“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先后举办了135场报告会,吸引了38万听众,为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与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的“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青少年大型普法系列活动中,法学会宣布成立了继奥运会之后第一支青年普法志愿者队伍。法学会还组织法学家参与起草了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法治建设的白皮书,于2008年2月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正式对外发表。
法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达到了服务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目的,为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