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 王宇、姚均芳)记者31日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提出,要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会议分析了当前经济金融形势,重点讨论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会议认为,要加强国际金融危机监测,完善应对工作机制,确保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
会议认为,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会议研究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和措施,认为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大对民生工程、中小企业、“三农”、重大工程建设、灾后重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的信贷支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改进外汇管理体制,大力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
会议强调,要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理顺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我国金融机构有基础有能力应对危机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王宇、姜锐)日前有媒体指出,当前世界前六大银行中中国占据三席,明年全球银行业还将遭遇大洗牌。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应理性看待银行业排名,同时要相信中国银行业有基础、有能力应对金融危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银行市值出现波动实属正常,因此,要对银行业排名理性看待。同时,要看到中国的银行业目前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中国的金融机构有能力应对这场危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3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充足,各项资产风险可控,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和风险拨备都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中国银行业有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紧紧抓住了金融改革的最佳窗口期,积极发展壮大自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自2003年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等重点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革,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先后完成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并在香港H股和境内A股成功上市,建立了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目前,开发银行已经由政策性银行改造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农行已完成股改的财务重组工作,将于明年一月份成立股份公司。”刘士余说。
几年前被海外舆论讽刺为技术性破产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今经过改革,取得长足进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突破60万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323倍,平均年增长达21.2%。
抗风险能力也有显著提高。数据显示,在2003年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还只有8家,现在已增加到193家,占整个银行总资产的99.5%。
而通过改革开放,银行业还不断改进了服务的理念、手段和方式,加强金融创新,银行业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能力大幅提升。
刘士余披露说,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预计将达4.5万亿元,明年有望达到4.6万亿元。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充足流动性,完全可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刘士余说,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恶化、世界主要经济实体出现衰退的大环境下,中国银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不断总结近年来银行业改革的成功经验,继续稳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努力维护金融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使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