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2008年取得一批重要创新成果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吴晶晶、孙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12日在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2008年中科院在重要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创新成果。
这些重大成果包括:中科院有关科学家通过空间观测发现可能来自暗物质的电子能谱额外超出,引起国际科技界的高度关注;在被《科学》杂志列为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的铁基超导体研究方面取得群体性突破,居世界领先水平;研制成功世界上首个量子中继器,使任意距离的量子通信成为可能;世界上唯一兼具大口径、大视场、高分辨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正式投入运行,在光谱巡天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完成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并通过国家验收,为我国核物理研究及核技术应用提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平台。
中科院还成功研制并发射“创新一号02卫星”,以及“风云三号”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遥感卫星五号”、“环境1-A、1-B”卫星的主要载荷,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空间技术的能力与水平;抗辐照核心电子元器件研制取得突破,专用高性能碳纤维研发成功并投入批产,解决了国家在部分高端元器件与基础材料方面的迫切需求。
中科院科学家还发现大脑皮层神经元放射状迁移导向机制,将有助于揭示大脑皮层结构的形成和深入理解脑结构与功能关系;获得大鼠重编程多能干细胞,该技术可用于产生基因敲除大鼠和转基因大鼠,为建立人类疾病模型提供了新的重要途径;解析出禽流感病毒聚合酶复合体精细三维结构,为研发抗禽流感病毒药物提供了潜在靶点和模型;发现二型糖尿病干预新方法,为该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控制提供了遗传学基础和新的途径。
中科院科学家还提出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华南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规律新模式,开展了深部找矿勘查技术示范;攻克了凡纳滨对虾引种、育苗、养殖技术,成功实现规模化应用;确定了我国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域,与环境保护部门联合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为有效管理全国生态系统提供了依据;完成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并提出科学对策,为国家坡耕地整治重大治理工程的立项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了抑制剂协同增效及磷素活化技术,形成长效缓释肥系列产品,并在国内48家企业推广应用。
据介绍,2008年中科院承担的“973”项目占其总数的31%,“863”计划课题占总数的11%,还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仪器创新研制专项等科技任务。此外,2008年中科院还部署了“宽带无线移动多媒体核心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等7个重大项目、115个重要方向项目,启动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建设。
中科院将实施面向2020年创新工程
力争10个战略必争领域实现跨越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吴晶晶、孙闻)记者从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中科院拟在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后实施面向2020年的创新工程,力争在10个左右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创新跨越。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表示,中科院将在重要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基础上,积极向国家建议有关科技创新目标,结合中科院创新基地建设,有选择地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并先行部署启动。在空间、信息、先进材料与制造等科技领域实现重点跨越,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作出一批重大系统集成贡献。在能源、资源、农业、海洋等科技领域实现重点跨越,解决一批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人口健康、生态与环境等科技领域实现重点跨越,为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系统的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
据介绍,中科院在重要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研究中,凝练出了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问题,关系我国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国际竞争力,关系我国经济社会长远持续发展能力,关系我国公共与国家安全保障能力,还有一些是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基本科学问题。中科院将建议国家组织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任务,并在其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中科院还将前瞻布局若干前沿交叉新兴方向与领域,系统优化提升学科基础,培育未来竞争优势,将推动中科院已有相当优势、当今世界发展十分活跃的主流学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引导1/3左右的研究所率先实现跨越,成为国际同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研究机构。
据了解,中科院面向2020年创新工程的发展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在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必争领域实现重点跨越,再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科院科技创新的整体跨越,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到2020年总体实现“创新跨越、布局合理、四个一流、和谐有序、开放合作、持续发展”目标,真正建设成为“三个基地”和科学思想库。
中科院将适应我国区域发展特色调整研究布局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孙闻、吴晶晶)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12日表示,中科院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格局和资源生态环境区域特点调整研究布局。
路甬祥在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说,未来中科院研究布局将从历史形成的地域分布结构,向与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格局和资源生态环境区域特点更相适应,更相协调的创新布局转变。
他说,中科院将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出发,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重点部署与产业结构升级和知识经济发展相关的高技术和重要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关的资源和人口健康研究;在东北和中部地区,重点部署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相关研究,加强部署与知识经济相关的高技术和重要基础研究;在西部地区,重点部署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