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星光灿烂十年路--中星微“中国芯”创新工程巡礼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1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张舵)“十年只是个开始。”邓中翰这样评价自己和中星微共同经历的辉煌。

    十年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邓中翰和几个年轻人一起成立了中星微电子公司,立志造出“中国芯”。当时,中国所有的芯片都依赖进口。十年后,中星微的“星光”系列芯片产品已经占据全球数字多媒体芯片市场60%的份额。

    中关村知名企业家段永基说,中星微的成功之路表明,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是我们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有效路径。随着国产芯片一天天壮大起来,“中国芯”在信息时代“跳动”的领域会越来越宽广。

    星光工程结束中国“无芯”历史

    芯片(集成电路)的设计生产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标志。曾几何时,从超级计算机到信息家电,中国每年数以亿计的微处理器芯片都依赖国外市场,“空芯化”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切肤之痛。

    1999年1月,在“两弹一星”元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院士的热情倡导下,致力于将“中国芯”率先打入国际市场的“星光中国芯工程”启动。留美归来的邓中翰、杨晓东等一批年轻人随后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了中星微负责承接这一国家战略工程。

    担任中星微董事长和“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的邓中翰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电子工程学博士,毕业后在硅谷创立了市值数亿美元的芯片公司。当时毅然放弃IBM等跨国公司盛邀而回国创业的他告诉记者:“是星光工程的独特活力深深吸引了我。”

    不同于政府直接拨款的传统支持方式,“星光中国芯工程”率先引入了一系列硅谷新模式。在那个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风险投资为何物的年代,“星光中国芯工程”争取到由原信产部出资1000万元以风险投资的形式成立启动资金,允许管理团队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入股,引入期权激励,并允许全球融资。

    上世纪90年代末正值互联网第一波浪潮的鼎盛时期,国际芯片行业强手如林,美国、日本的高科技公司分别占据了基础芯片(CPU)和存储芯片领域的技术高地。充满“中国芯”理想的邓中翰和他的创业伙伴们清醒地认识到,产品研发并不是单纯地填补技术空白,而是要填补市场空白,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是当前中国芯片设计产业的迫切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星微确立了以数字多媒体芯片为突破口、实现核心技术产业化、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打入国际市场的战略目标。

    2001年3月,“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第一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与当时市场上的主导者飞利浦的同类芯片相比,功耗不到三分之一,有效运算速度提高约八倍,产品上市当年就销售100万枚。

    全球化发展是中星微成立之初就确定的经营路线。中星微从一开始就致力开拓全球市场,与全球顶级企业合作,加入到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协作之中,最终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共赢局面。

    2002年1月11日,中星微与微软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携手推动全球数码影像技术市场;2004年2月,中星微作为唯一的中国芯片公司成为国际移动行业处理器联盟(MIPI)的成员。现在中星微的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已经占据全球市场60%的份额,惠普、DELL、索尼、三星等跨国公司都是其供货单上的稳定客户。

    小芯片带来大回报

    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电子公司在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芯片设计公司。上市让国家对中星微的投入增值了20倍,开创了中国“政府风投”的先河,为中国信息产业走出了一条投入少、带动强、见效快、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新路子。

    海外媒体评价,中星微的海外融资不仅打破了传统融资的瓶颈,也意味着海外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大陆正在快速成长的、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公司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而周光召看得更加深入,他说:“在国际化、网络化的大潮中,在IT的核心技术中,中星微能够推出‘中国芯’的产品并打入国际资本市场,表明中国正在开始走向知识经济,中国不仅是制造业的大国和强国,也必将成为知识经济中的大国和强国。”

    海外上市为中星微带来了丰厚的发展资金,在成功占领国际高端市场之后,中星微开始发力,不断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创新提供支撑。

    2006年1月,“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单芯片混合电路移动多媒体处理器“星光移动三号”手机多媒体芯片,被应用在中兴通讯等新款手机上;同年11月,“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针对3G的“星光移动五号”手机多媒体芯片,并成功应用于大唐移动3G测试手机终端,并已在首批3G试点城市进行测试。

    2007年2月,原信产部、财政部、北京市政府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星光中国芯工程’成果报告会”,宣告“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全球市场累计销量突破1亿枚,同时政府的原始投资和创业者也获得了较高回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星微模式”。

    邓中翰说,随着3G时代来临,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产业正朝着多媒体化或以多媒体为主导的方向变革,中星微的产品线已覆盖音频、视频、智能屏、应用处理器和开放媒体平台等全部领域,将支持中国信息产业在变革中争取全球话语权。

    自主创新产业化的旗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包括芯片行业在内的实体经济感到阵阵寒意。邓中翰表示,中星微将从多方面规避外部风险。他说:“严寒来临,对没有准备的人来说是灾难,对有备之人反而是蓄势储能的好机会。中星微的御寒和赢利能力来源于一直坚守的原始创新。”

    1999年,中国尚未设计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星光中国芯工程”实施伊始就明确了自主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注重专利申请,并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

    成立之初,中星微就设立专利委员会和知识产权部等相关部门,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使得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在人员、制度、奖惩、文化、战略等方面的体系相当完备。截至2008年12月,“星光中国芯工程”国内外专利申请量超过1500项,自1999年工程实施以来,在海内外市场从未遭遇任何知识产权纠纷。

    2005年3月28日,“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星微不仅是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标杆,而且已经成为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领域的一面旗帜。

    两院院士王选曾对中星微电子“先技术、后市场”的发展战略作出评价:“星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不仅技术领先,而且在一个领域里占据了世界领先的地位,把技术领先变成市场领先。”

    不久前,“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第一代采用了Windows Rally技术的网络摄像机,实现了在局域网和广域网远程监控。这标志着“星光中国芯工程”正式向全新的监控及数字安防领域迈进。

    “在PC、手机和消费类电子领域取得成功后,中星微又开始向新的领域挖掘自主创新的产业价值,未来十年,‘中国芯’的路将越走越宽,星光工程将更加灿烂。”邓中翰说。

 
 
 相关链接
· 庆祝中国芯工程十岁
· 我国龙头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给数控机床安"中国芯"
· 中国“芯”群体突破 我国芯片产业自主创新纪实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