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记者刘铮、周英峰)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核实数据。修订后GDP总量增加了7776亿元,增长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
海内外对中国GDP修订高度关注,一些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应当承担起“拯救世界的责任”。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期从事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专家,并查阅了有关统计资料。
“GDP总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服务业资料的完善。虽然这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国际经济中的位置不断上升,但中国人均GDP还比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指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编纂的改革开放30年统计数据汇编,中国GDP2000年位居世界第六,2005年位居世界第四。在这次修订之前,2007年中国GDP折合32801亿美元,德国GDP折合32972亿美元,中国GDP比德国仅低171亿美元。
GDP数据的国际比较,要考虑到各国统计机构随着统计资料的丰富而进行的修订,也要考虑到汇率的情况,宜待各国最终核实数据汇聚齐全后再下定论。
“在看到中国GDP总量和德国已经大体相当的同时,更要看到中国人口是德国人口的大约15倍,中国人均GDP大约只有德国的1/15,差距是相当大的。”蔡志洲分析说。
不仅与德国相比中国人均GDP相差甚大,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人均GDP大约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0%,位居世界100位以后。
“从总量讲中国已经是经济大国,但就人均水平还相差很远。”蔡志洲指出,从国际比较上看,中国处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减贫和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不宜对中国经济作出超出其能力的期待。
我们还应当看到,GDP虽然是重要的国民经济指标,但属于总量指标。除了GDP以外,国民经济的结构、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以及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指标也都非常重要,在这方面中国的差距更大。
应当客观看待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由于美国经济的总量最大,而中国经济的增长最快,过去几年中,美国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如今美国经济陷入停滞,中国经济如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这就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能作的最大贡献。”蔡志洲指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快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中国政府已经就应对金融危机作出了及时有力的部署,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相信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完全可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随着国际分工的转移,“中国制造”从某种意义上承担起平衡一些商品的全球供需的责任。在保持外贸平稳发展方面,中国政府也出台了提高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将逐渐显现。
此外,中国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大扶贫力度,对于减少世界贫困人口也是一大贡献。
“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我们要坚定信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蔡志洲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