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历史的抉择”
——中美关系“零距离”见证者冀朝铸深情回望邓小平美国之行
新华社纽约1月28日电(记者 王建刚)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开始对美国进行为期9天的历史性访问。访问期间,一高个中年男子始终不离邓小平左右,他就是被誉为 “中国红墙第一翻译”、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冀朝铸。
“邓小平访美是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是历史的抉择,访问一大成果就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乐观自信、朝气蓬勃、爱好和平的新中国形象。”回忆起30年前那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访问时,这位曾经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中国高级领导人做过重要翻译的资深翻译家、外交家依然难抑内心的激动。
见证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历程的人不计其数,但能够站在中美两国领导人身旁,“零距离”见证重大事件与高峰会见的人却凤毛麟角,冀朝铸就是其中一位。在邓小平访美30周年之际,在纽约度假的冀朝铸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30年前那次访问从一开始就注定非比寻常,美方打破常规礼宾规格,派副总统蒙代尔和国务卿万斯亲临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迎接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提起中国代表团受到的特殊礼遇时,冀朝铸感到异常兴奋。
他说:“当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中国翻身了!美方当年已经把新中国当作一个世界性的大国来对待。”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冀朝铸几乎参加了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全过程的翻译工作,从基辛格秘密访华到尼克松签订《上海公报》,他都是“零距离”的见证者。邓小平访问美国,他又被指定为首席翻译。
冀朝铸说,邓小平访美期间“令人亢奋的”历史性场面比比皆是,其中1月29日上午10时,五星红旗在白宫上空冉冉升起时的情景令他永生难以忘怀。“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世界第一强国上空升起的时候,一种民族自豪感与幸福感油然而生”。
冀朝铸认为,此次访美的成功与邓小平的政治智慧以及个人魅力密不可分,他所展现的坦率、自信、幽默、机智与豁达的性格以及落落大方的外交风范给东道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访问期间举办的一次国宴上,美国著名女影星雪莉·麦克莱恩告诉邓小平,她几年前在中国听在“干校”劳动的一位与种植专业毫不相干的教授说,他非常高兴和贫下中农在一起,因为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邓小平本来正在谈笑风生地聊天,一听此话,马上正色严肃地说,这位教授在撒谎。邓小平说,这是“文化大革命”表现出来的对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极端轻蔑,是对知识的不尊重。
冀朝铸说:“美方领导人注意到这个细节,并对中国高级领导人对自己国家一些错误做法提出直截了当批评的做法与勇气表示钦佩。他们认为,中国领导人能够以如此的气魄面对错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冀朝铸说:“正是因为小平同志与美方领导人有相当良好的互动与交流,不少原先对中国并不友好的人改变了对中国和中国领导人的看法,认为中国是可以依赖的,也是可以成为好朋友的。”
冀朝铸曾经担任过中国驻斐济、英国大使,为周恩来总理做翻译长达17年之久,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在展望中美关系的前景时,他说,促进两国之间友好、互利关系的继续发展,是大势所趋,两国政府和人民都会竭力维护这种良好的关系。“也许奥巴马新政府会对某些具体的对华政策作调整,但中美友好的大方向是不可能因领导人的更替而发生任何改变的,维护良好的双边关系对两国及世界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好事”。
他强调:“30多年前,中美两国从敌视走向友好,如今两国关系越来越成熟,虽然在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各种问题,但问题总会得到解决的。两国关系只会越来越好,因为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