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一切为了受灾群众"温暖过冬"--记者灾区春节见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1月28日   来源:新华社

一切为了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青川县高寒山区观音店乡春节见闻

    新华社四川青川1月28日电(杨三军 杨迪 陈健)“要不是伍书记借给我们两间房住,我一家三口只有在过渡房里过冬、过春节了,那可就遭罪喽。”大年初三上午,四川省青川县观音店乡余坝村村民王仲民一边忙着蒸腊肉、腊肠,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伍书记一家没把我们当外人,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两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非常欢喜热闹。”王仲民说。记者注意到,虽然是借住的房子,但屋子里收拾得非常整洁,大福字、红灯笼、春联,一样也没少。

  1月21日,在四川汶川县漩口镇,羌族青年简巧军、向红夫妇在新房前挂灯笼。新华社记者 璩静 摄

    青川县是汶川地震极重灾区,观音店乡又处在偏远的高寒山区。王仲民家原来住在余坝村阴家山,地震后不仅房子塌了,阴家山也成了地质灾害隐患点。为规避次生灾害,当地19户村民被迫临时异地安置。

    “本来就是乡里乡亲的,我又是共产党员,帮助老百姓温暖过冬是我应尽之责。”余坝村党支部书记伍荣国说,“因为重建规划没确定,原来住在阴家山的19户人春节前没办法盖新房,但是,住在过渡房中又太冷。最后,通过乡村干部的协调帮助,他们或租或借全部住进了永久房。”

    观音店乡党委书记赵普军告诉记者,地震造成全乡1171户农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932户房屋需重建。当地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0℃,而且气象部门预报这个冬季可能出现极端严寒,如果受灾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在过渡房中过冬,形势将非常严峻。

    1月25日是农历除夕,在四川地震重灾区绵竹市剑南镇紫岩社区板房敬老院,有关方面领导在向因地震致孤致残的老年人赠送礼品。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为此,早在2008年10月,乡党委、政府就提出了让受灾群众在过渡房中‘零’过冬的目标,通过加快震损民房重建与维修、‘分步’建房、干部带头租房借房、加强储备等方式,确保受灾群众特别是‘三孤’人员等困难群体温暖过冬、欢度新春佳节。”赵普军说。

    首先是加快震损民房的重建和维修加固进度。截至2008年底,全乡239户维修加固户全部完成,重建户932户全部开工,已建成283户,外地购房重建25户。面对交通不便、建材紧张等影响重建的实际困难,观音店乡鼓励重建户“分步”建房,即计划建两层的先建一层,建平房的先建一两间,让群众尽可能在永久房中过冬。

    位于四川什邡市蓥华镇的“灾区母亲安居工程”首座房屋(1月19日摄)。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灾区母亲安居工程”首座房屋近日在四川什邡市蓥华镇落成。“灾区母亲安居工程”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首批计划在四川、甘肃地震重灾区建造700座永久性居住房屋。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摄 

    董家村村民贺枝贵家一共修了5间平房,他简单装修了一间,一家3口于2008年11月底就搬进去住了。“虽然只有一间,但有门有窗,比自建的简易过渡房严实、暖和多了。”贺枝贵说。在观音店乡记者看到,像贺枝贵家一样搬进“准新房”过年的农户还有很多。

    其次,对于 “三孤”人员、五保户、无房户等困难群体,在进村入户详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通过租房、借房等措施进行妥善安置,确保了他们能够在温暖的永久房内欢度春节。

    “租房、借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房屋有限,租房双方还会有顾虑,工作难度很大。”乡长宋国强说,“我们采取乡干部包片的方式来做群众工作,并要求乡村干部主动将自己家的多余房屋出借,鼓励并协调有房群众将多余房屋出租,签订为期4个月(2008年12月至今年3月)的租房协议,每月租金50元到80元,由乡政府统一解决。”

    两河村66岁的五保户罗国地的房子在地震中倒塌。同为两河村人的乡组织员贺金元主动腾出一间加固后的房子给老人住,并管吃、管穿。记者在老人居住的屋子里看到,木床上有3床棉被,还有衣柜、椅子,门窗完整,防风保暖性很好。

    据了解,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曾造成观音店乡通往县城的山路被阻断40天。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大雪封山等自然灾害,观音店乡今年特别调运了6吨工业盐,用以保证通县道路畅通;乡上除组织发放棉衣、羊毛衫等过冬衣物1.3万件、棉被2310床外,还储备了大米24吨、菜油2吨。

    在两河村、河坝村等地记者看到,村里张贴的每张“温馨提示”上,都留有包村、包户乡村干部的姓名及手机号码。租住在河坝村的五保户唐三友今年已70岁,他一边整理着领到的崭新棉被,一边笑着说:“党和国家对我们太好了,帮我租房子住,还发钱和棉衣棉被,过冬没问题。”

    乡党委书记赵普军告诉记者,在春节期间,对全乡的“三孤”人员、房屋倒塌户、遇难者或重残者家庭等生活困难人员,乡上安排专人跟踪负责,随时予以后续生活救助。另外,为解决重建资金缺乏和受灾群众未来生计问题,除加强培训、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外,乡党委、政府把产业重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地实际,在地震后组织群众新栽良种核桃5000余亩,3年丰产后每亩的年纯收入可达3000余元。

听李老汉讲灾区“温暖社会”

    新华社甘肃陇南1月28日电(记者 王艳明 陈俊 连振祥)“过年了,有新房住,有肉吃,有酒喝,这哪像是刚刚受了大灾。”

    天变冷了,可房子里是暖的,心是热的,这个年对57岁的李文斌来说,过得很踏实。“灾区就是个温暖社会。” 李文斌说。

    1月22日,陇南康县豆坪乡豆坪村一位村民背着年货行走在新建的房屋前。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蒿坪村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在“5·12”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全村69户人家的房屋,31户被夷为平地,其他38户都成了东倒西歪的危房。

    “当时感觉到天都塌下来了。但很快,子弟兵就赶来救灾,中央领导也来慰问我们,我的眼泪当时就流了出来,感到心都快跳出来了。我们真的感觉到国家强大了,对老百姓也更关心了,建房补助,生活补贴,米、面、油,想啥给啥。”李文斌说。

    地震后,蒿坪村许多人家连一双筷子都没从废墟里拿出来。过去大半年里,大家是有饭同吃,有活同干,全村人成了一家人,干部也跟群众心贴心。

    “过去在山上住,连路都没有,见个外村人很难,地震后,县乡村的干部和我们天天在一起,从夏干到了冬,过年了还不肯休息,一趟又一趟来问我们还缺啥。”李文斌说。

    春节前,蒿坪村异地重建的村庄竣工,全村69户人家都搬进了新居,而且家家户户一次性都建成了两层的砖混结构房屋,不但结实,而且宽敞。李文斌和全村其他人一道,还第一次领到了取暖费。

    “过去只听说干部有烤火费,今年连我们农民都有了,不管年货办得多不多,天气冷不冷,这个心是热的。”李文斌说。

    搬进新房后,一想起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李文斌晚上经常感动得流眼泪,他说:“过去没钱,虽然年年修房,但年年住旧房,都是土木结构,遇到地震就摇塌了。现在新房修得很结实,按防8级地震打的地基,而且一砖到顶,这为几代人打下了根基,党和政府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深圳一家企业还为我们村捐了200万元,地震后,方方面面在支持和帮助我们,我们要让子孙后代都记住。”李文斌说。

    为了铭记和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蒿坪村的人,搬入新居后,蒿坪村人一致同意,把蒿坪村改名为“感恩村”。

    “过去办年货,要提前很多天下山用骡子驮,山上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也要大人下山租房陪,非常不方便。地震后的新房集中建在了川坝上,一条大路通到集镇,过年理个发都近多了,想要啥随时都能方便地买到,孩子们上学再也不让大人陪了。”李文斌说。

    “过去的山上人变成了川坝人,大家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新居的建成改变了蒿坪村人的生活,也坚定了他们继续重建家园和发展生产的决心。

    “房子已经建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就是打工挣钱,周边建了这么多砖瓦厂,男女老少都可以挣点钱了,我也不能闲着。”李文斌说。

康复中心里地震伤员不孤单的春节

    新华社成都1月29日电(记者 叶建平)29日是大年初四,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护士范小莉正在给地震伤员杨阿姨“换液体”。“杨阿姨来自汶川,在地震中盆骨骨折导致下身瘫痪,送到医院后又检查出宫颈癌晚期。由于杨阿姨的家人都不在了,护士长朱世琼逢人就说杨阿姨的不幸遭遇,希望大家都能够帮助她。”范小莉说。

    汶川大地震造成近数十万人受伤,其中一些伤者不幸致残。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人民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共收治地震残疾伤员226人,安装高端义肢54人,治愈好转出医院170人,目前仍有伤员56人。另外,省人民医院还在北川、什邡等重灾县设立了康复指导分中心,形成康复网络,帮助地震伤员恢复健康。

    记者来到康复中心一楼大厅,几名坐着轮椅的伤员正和他们的陪护人一道看电视,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来自汶川县雁门乡通山二组的伤员余世秀告诉记者:“大年三十,中心主任、护士长和我们一起过年、吃饺子,像一家人一样,好亲热。这两天没有什么事情,大家就来大厅看电视。”

    余世秀在地震中被砸伤了腰椎、下身瘫痪。她说:“受伤后,我在地头躺了8天,后来被别人抬到了汶川县板房医院。10天后,他们用直升机把我送到了成都市第七医院,治疗了5天后,又送到杭州去治疗。9月26日来到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出去。”

    余世秀的3个孩子都在读书,丈夫在医院照顾她。“震后我们家没有收入来源,全靠国家给我们的补助生活。在医院治疗不仅一分钱不用花,而且吃饭也不要钱。今年过年,一些好心人来看望我们,给我们送来了水果和慰问品,一些人还给我们捐钱,真不知道该如何报答他们。”余世秀说。

    和余世秀一起看电视的,还有一名来自都江堰的56岁地震伤员陈崇华。陈崇华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连续剧。“我是8月1日从南京治疗结束后,被送进了省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的。爱人在地震中走了,孩子几年前出车祸也走了,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医院里的护士们看我一个人,就经常主动陪我聊天。”

    陈崇华的身上穿着一件白色的羽绒服。“这件衣服是给我治疗的南京医生寄给我的新年礼物。虽然我早就回到了成都,但他们还经常牵挂着我的病情,时不时地打电话来问我,脚还会不会感觉很麻很胀,让我很感动!”陈崇华说。

    在康复中心,记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温馨感。走出四川省人民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时,记者又看到了一些志愿者在墙上写的祝福语:“这次地震,许多人失去了自己的腿和手,成了残疾人,或许你们是悲伤的,但是你们不要担心,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你们还可以看到明天的太阳!”

“有些艰苦 但很温暖”
——云南楚雄滑坡泥石流灾区见闻

    新华社昆明1月29日电(记者 蔡祥荣)帐篷内棉被厚实,简易厨房里挂着一串串爆腌肉;老人们在火塘边烤火聊天,小孩在帐篷外用木板打球嬉戏,年轻人在搬木料、打地基,准备搭建房屋。在云南哀牢山深处,一些遭受2008年“11·2”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彝族村民一边忙着灾后重建,一边忙着过大年。

    从昆明出发,经过八九个小时的行程,记者才赶到西舍路乡保甸村委会大福广安置点。2008年11月2日,云南楚雄市多处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经楚雄市核实评估,灾害造成楚雄市民房倒塌378户,急需搬迁706户。其中大福广是一个安置点,共有搬迁重建户24家。记者看到,在平整出的一块重建土地上,一些工人在搬运木料,另外一些工人在打地基。工地附近搭建着几十间简易石棉瓦房和几十顶帐篷,彝族村民在石棉瓦房里搭建火塘做饭烤火。村民们每家床上都有几床新棉被,每家帐篷里都挂着爆腌肉和香肠等。村民告诉记者,过节前,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送来粮油、棉被、衣服等物资,虽然在帐篷里过年,但是吃饱穿暖基本没问题。

    彝族村民罗世花告诉记者,她丈夫在泥石流灾害中遇难。受灾后,除了建房补助外,政府还给她家7600多元的慰问金、7床棉被、11套衣服、370斤大米、30斤油,还有一整套锅碗瓢盆等,“比起往年,我们今年的春节是有些艰苦,但很温暖。”罗世花说。

    记者在安置点上看到,这里还安装着一个电视“接收锅灶”,一些村民正在帐篷里看电视。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可以接收到20多个频道的节目,除夕夜他们可以在帐篷里收看春节晚会。在帐篷外的空地上,几个小孩正在用木片当球拍,用木棍当界线打乒乓球,他们玩得开心投入。

    在村民李保华的简易房里,全家人正围着火塘烤火聊天,火塘上架着一个大蒸锅。李保华告诉记者,蒸锅里装着20斤苞谷,煮熟后准备酿成苞谷酒,过节时可以请村民和帮助他家建房的工人尝一尝。前几天,他家宰了2头猪,腌制了100多公斤爆腌肉,还有10多公斤香肠。记者在他家看到,一串串爆腌肉压弯了悬挂的竹竿。

    在安置点上,驻村帮助重建的西舍路乡干部有的正在帐篷里看望村民,有的在工地上协调施工。乡干部徐丕军告诉记者,乡上共派了6名工作人员帮助村民重建,3个月来他们只回家2、3次,他们就在这里和村民一起过年。

    西舍路乡党委书记王庆贵说,全乡共有搬迁重建户400多户,大部分搬迁安置点都已经平整好土地,有的已经开始圈地梁。在重建中,政府整合各项资金,给每户搬迁重建户补助3万元左右。春节前,各级政府还给灾区群众送来大米、食用油、猪肉、棉被、衣物等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度过一个温暖的春节。

灾区过年:重建中的短暂歇脚

    新华社甘肃陇南1月29日电(记者 连振祥 陈俊 王艳明)虽然是灾后的首个春节,劳累了一年的陇南灾区群众却并没有被衣食无忧的喜庆所陶醉。春节期间,他们仍然拿起锄头,扛起铁锨,抢农时、忙重建。对灾区的群众来说,过年只是他们重建进程中的一次“短暂歇脚”。

    武都区汉王镇蔡家湾村村民刘改顺今年的春节比较简单:农历大年三十晚上他和儿孙们吃了一顿年夜饭,然后就一如既往地在田里劳作。对刘改顺来说,这顿年夜饭一吃,他的春节就算过完了。这和他往年正月初六后才下地干活截然不同。

    “过年好,但对受灾群众来说,重要的是过日子。”农历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刘改顺都在地里点种洋芋。“农时不饶人,天气马上要转暖了,一天都耽搁不得。”由于亩收入能达到2000多元,刘改顺对洋芋很重视。年前刚挖了蒜苗,他不能让地闲着。

    春节四天,谈兵都没有休息。年前从新疆回来后,他要么起地垄、要么在追肥。在罗寨村,谈兵是为数不多的年前没有急于卖蒜苗的村民之一。“过完年后地温回升,蒜苗产量能翻一番,即便是价格比年前低,收入也要比年前多。”谈兵算账很仔细,“搞灾后重建,不能按过去的老习惯,春节过上十几天,往年春节几乎是天天喝醉,今年可不行,每一天时间、每一亩地都要算细账呢。”

    陇南市是甘肃春耕最早开始的地方。2008年,大灾之年陇南市粮食总产量达到了92.57万吨,创历史最好成绩。今年春耕时间比去年更提前了,记者在白龙江和白水江两岸看到,田野一片葱绿,蒜苗、小麦、蔬菜、油菜等茁壮成长,各地农民都不休息,翻耕点种、施肥浇水,春耕生产已全面铺开了。

    在春耕生产繁忙进行的同时,村民灾后重建丝毫也没有放松。

    正月初一,张云才仍然在自家的工地上忙碌着。作为文县玉垒乡后坝社的自建户,经过去年下半年的劳作,张云才总算把房屋地基打好了,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今年把房子建成。

    农历大年三十,张云才在自己新宅地基上放了一挂鞭炮。“虽然过年了,但不想耽误太多时间,把房子尽快建成,然后出去打工、还债。”张云才说,“无债一身轻,比过年好。”这个春节张云才没有给自己放一天假。

    武都区外纳乡桃树坪村是个异地搬迁重建村,44户人家都是从对面的山上搬下来的。春节期间,村民正在忙着封顶。“封顶了,人也就安心了。”满手是泥的村民周斌说,“封顶等于是把烦心事儿‘封’在去年,今年应有一个好年景。”

    去年陇南灾后重建共开工房屋174299户、竣工106165户,所以今年仍然有大批的重建户要进行重建,灾区群众红红火火过大年,但也紧锣密鼓搞建设,没有让过年耽误更多的时间。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暂时还没有进行春耕和重建的群众也没有休息,春节期间,他们利用物资价格较低的时机,纷纷储存农资和建材。

    “一袋磷肥200元,跌了80元;1公斤地膜10元,跌了3元。”武都区两水镇后村农业科技服务部一位负责人说。看到磷肥价格比去年低了,武都区坪垭乡村民王敏告诉记者,他打算预订。王敏说,春节过后,农资价格说不定就涨了,现在是销售的淡季,也是储存的良机。

    村民蒲进存正在两水镇市场上买钢筋。他把钢筋统一切割成9米长的钢条,准备运回家。去年10月份后,钢材降价了,这给了他降低成本的机会。

    “1吨钢材去年达到6500多元,现在下降到了4200元左右,我的重建成本仅钢材就省下了近4000元,加上水泥、沙子、工费等都下降了,能省近万元呢。”蒲进存说,现在钢材价格仍然在波动,他打算春节期间把重建物资备齐了。

    在陇南灾区,记者采访了康县、武都区和文县,所到之处,如果不是大红的灯笼、脆响的鞭炮营造了春节喜庆,单凭忙碌的村民,是很难看到春节的悠闲的。对灾区的群众来说,2009年仍然是繁忙的一年。

亲情、友情共铸血脉长城
——断臂小英雄王彬灿烂笑容的背后

    新华社重庆梁平1月29日电(记者 曹曙光)在重庆市地震重灾区梁平县,记者3次见到断臂小英雄王彬之后才完成了采访。

    第一次是在饭桌上。大家已开始就餐时她才来,很快吃完后又匆匆走了。其间,当同桌人告诉记者她就是那个救人的小英雄时,记者才注意看她。这个今年才9岁的小女孩,白白净净的,眉目挺秀气,总爱笑,懂礼貌又不怯生,举止落落大方。记者同时也注意到她用左手持筷,还以为这是她从小养成的习惯。

    第二次是在新建校舍的操场上。记者老远就看见她活蹦乱跳地跑来跑去,像是一只蝴蝶。而当县委书记和中央新闻采访团分别给她送上慰问金和过年礼品时,记者发现他们都用左手相握。旁边的人对记者耳语:“她的右臂在救人时失去了。”记者心中不禁一酸,脑中一闪,就是她!记者终于将人和事对上了号。

    第三次是在她家。她的家在文化镇,距县城20多公里,其中有一多半路程是盘山道。到了小镇时,由于街道上来往人多,车辆禁止通行,我们就下车朝她家走去。中途忽然听到“哦”的一声欢呼,一个小女孩像蝴蝶一样飞到了记者身旁。记者定睛一看:原来是小王彬。这才知道已经来到了她家门前。

    她的家临街,3个月前才把前面的20多平方米改造成一个店铺,开始经营服装。在店中坐下后,记者注意到小王彬的妈妈性格很开朗,快人快语,招待客人很热情,取东西时都是一路小跑、动作麻利,看来小王彬的性格很像她妈妈。

    记者此行最想了解的是小王彬的近况,以及她断臂后为什么还能有那么好的心态。经过一番唠家常式的采访,记者终于弄明白了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亲情和友情的力量。

    小王彬在一岁多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就到重庆市去打工,每年只有过春节时才回家呆上一二十天,一晃就是七八年。小王彬是奶奶一手抚养大的,她和奶奶的感情最深。

    5月11日,奶奶因病住进了医院,小王彬的父母从重庆市赶回来。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平时像蝴蝶一样敏捷的小王彬已先从教室里跑了出来,但她为了帮助其他同学又跑了回去,不幸被倒塌的房屋砸断了右臂。从昏迷中醒来后,小王彬发现自己没有了右臂就失声痛哭,情绪低落。她对前来献爱心做思想工作的志愿者们说:“你们不要说了,我不听。”

    还是做父母的最了解女儿,对她说:“你要是这样,奶奶知道了会伤心的,奶奶的病怎么能好?”这句话像灵丹妙药,一下子就将小王彬的情绪稳住了。

    可是,头几天小王彬还是不想吃饭,重庆市儿童医院的院长就反复做她的思想工作,最终才弄明白,原来小王彬担心医院里的饭菜价格贵,会给爸爸、妈妈增加经济负担,影响给奶奶治病。经院长说明情况后,她才开始吃饭。

    目前,小王彬已经锻炼得能用一只手基本自理生活和学习,她还当场用左手给记者写了“新年快乐”几个字。在一旁的校长说,王彬目前在班里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比她过去又有了明显进步。小王彬还告诉记者,她现在右肩每天还是有点麻痛,尤其是快下雨的时候就痛得比较厉害。学习压力大点的时候,头就有点发晕。但是,晚上为了不影响奶奶休息,她都强忍着,睡着后就感觉不到痛了。

    在我们唠家常的时候,小王彬生病之后已经不能劳作的奶奶,慈祥地坐在藤椅上始终不发一言。但此时记者已经明白,这位老人才是小王彬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如今的小王彬已经是深山小镇中见过大世面的人了。她和其他抗震救灾小英雄们到过北京参观游览,还观看了奥运会闭幕式。据了解,2月10日,国家有关部门又要安排他们去日本参观。但是小王彬却闭口不提这些事,她只是高兴地取出一张名片大小的卡片给记者看。这是一张粉红色的纸质并不太好的卡片,左上方盖有重庆市儿童医院公章的一角,卡片上面印着:“王彬小朋友:您好!我们是重庆市儿童医院青年志愿者:刘文莉、曾芳、刘岱松、熊佳佳。我们将用心为您和您的家人服务,有什么需求请告诉我们。”下面是刘文莉、曾芳、刘岱松、熊佳佳的手机号码和医院团委的电话号码。

    这张小卡片,在小王彬及其家人的眼中真是比金子还珍贵。小王彬告诉记者,在她住院的一个多月里,这4名青年志愿者每天都要轮流到病房中和她交流一个多小时。院长每天都要去看望她。当她说起这些事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次采访使记者对春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家庭的亲情、家乡的亲情、中华民族的亲情,这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不可战胜的力量源泉。

灾区新年新打算:重建机遇多 家门口把钱挣

    新华社甘肃陇南1月29日电(记者 王艳明 陈俊 连振祥)就在很多人还沉浸在年味里、忙着走亲戚和拜年的时候,从正月初二开始,蒋向东和村里的几位农民已经干起了正事,忙着在新村前的空地上学驾车。

    “房屋建好了,就得考虑发展出路了,灾后重建,运输需求量非常大,我们要组建一个运输队,搞运输。”蒋向东说。

    蒋冯村是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临江镇的一个异地搬迁重建村,去年12月底,63户村民已经搬入新居,灾后重建,很多人家都负了债。

    生活的压力让蒋冯村人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春节前夕,蒋向东和村里其他农民一道,一下子购买了11辆三轮农用车。

    “利用地处白龙江边的有利条件,我们还要发展庭院经济,并兴办1个小型空心砖厂,这样组建的运输队就可以搞多种经营了。”蒋向东说。

    灾区重建,投资大、需求多,机会也多,在家门口挣钱,成了许多群众的共同选择,有人已经从重建中抓住了机遇,并尝到了甜头。

    武都区安化镇郭坪村村民郭玉安就是其中的一个。“5·12”特大地震中,郭坪村106户人家的房屋大多倒塌,郭玉安家的10多间房屋也变成了废墟。

    地震后,就在大家还在为重建没钱发愁的时候,郭玉安却贷款买了辆卡车,一边建自家新房,一边跑运输、拉建材。

    “腊月二十六,我的车才停下来,初步算了算,能挣两万元。”郭玉安说。

    由于重建速度快,并从重建上赚到了钱,郭玉安成了村里重建的“样板户”,节日期间,许多到他家串门的村民都想取点经。

    灾后大规模重建,带来的机遇不光是运输业。在康县豆坪村,村民豆登红就发现了另一个机遇。

    “新房建起后,肯定需要大量的家具,目前许多人的家具都是从成都和西安等地买来的,距离远、价格高,在本地办个家具厂正是时候。”豆登红说。

    豆登红曾在兰州做过10多年家具,他说:“技术没问题,现在缺的就是启动资金,有10万元就差不多,只要筹到钱,开春后我一定办一个家具厂。”

    在陇南灾区,春节前有10万户重建房屋已经竣工,很多人搬入新居过大年。对于他们来说,不光满足于当前有吃的、有住的,过上一个好年,新年如何找到一条更好的发展路子,成了许多人心里盘算的事。

    “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农民工都回乡了,外面的活不好找,不如就在家门口干,搞重建,本身也缺劳力。”刘忠富说。

    在建完自家的新房后,武都区马街镇蒿坪村村民刘忠富学会了砌墙等技术,也成了一个砖瓦工。他说,当地建房,雇一个小工一天都要几十块钱,开春后,他决定就在附近找活。

    灾后重建带来的发展机遇,不但被当地群众看到了,也被当地政府认识到了,并开始积极行动。

    “入冬以来,区上和镇上已经为5000多人组织开展了建筑、驾驶、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群众很欢迎。”武都区安化镇党委书记王东红说。

 
 
 相关链接
· 地震灾区春节见闻坚守、思念、坚强、温暖、心愿
· 甘肃陇南灾区春节见闻:新居缀新春 新村好事多
· 新华社记者灾区春节见闻:寒潮袭来访地震灾区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