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内需300多亿元
——2008年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显成效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 韩洁、罗沙)财政部20日消息说,2008年我国在黑龙江、河北、云南三省及部分地区开展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财政投入奖补资金33.4亿元,直接带动村级公益事业投入120多亿元,拉动内需300多亿元。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20日闭幕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形势下,积极稳妥地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实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2008年初,我国率先在黑龙江、河北和云南三省全省范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内蒙古、上海、重庆、江苏、湖北等省、区、市也选择了部分县启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据了解,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以来,有效带动了农村投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计显示,目前试点省份和地区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奖补项目10余万个,硬化村内道路10.7万公里,修建村内小型水利设施9408处,打井8.4万眼,改善村内环境卫生100多万平方米。
此外,通过试点有效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消费。宁夏、广西等地在试点中利用当地剩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促进农民再就业,提高了农民的消费能力。黑龙江通过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解决了10万人的饮水问题,改善了有线电视设施,促进了农民对家电的消费。2007年至2008年,云南省石屏县将720万元奖补资金通过政府采购,购买水泥进行物资补助,直接扩大了农村消费。
试点工作还调动了农民开展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管理能力。许多村干部和村民转变了观念,自发组织议项目,主动要求搞试点,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建设公益事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民工积极返乡建家园、农户无私奉献建家园、邻里和谐互助建家园”和“自己主动干、乡邻帮着干、亲戚支持干、务工返乡干”的和谐景象。
此外,通过试点,也为乡村政权组织和干部服务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解决了村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基层组织和干部找到了工作抓手,服务得到认可,群众得到实惠,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张少春强调,2009年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稳步扩大试点工作,扩大试点的省份和地区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试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