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记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与发展:春雨润物细无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26日   来源:人民日报

    2月17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走进了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一个跟中国有缘分的姑娘》、《我心中的家园》、《永远的友谊》……随感、游记、札记等数十篇当地学员的手书汉语作品展现在胡锦涛主席面前,反映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员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门厅的墙壁上正在展出题为《毛里求斯摄影家勃拉姆斯眼里的中国》的摄影作品。天安门、长城、繁华市容、名胜古迹、江南水乡,中国风情的一个个场景,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

    胡锦涛主席与当地学员亲切交流的一幕,让深深喜爱中国文化的毛里求斯学员们永远难忘,也把“中国文化中心”这几个大字带入了人们的视线。

    1988年落成的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自那时起,中国政府已经在7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一个个中国文化中心如同一座座桥梁,把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为了听中国经济学家厉以宁有关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讲座,来自法国蒙塔日市的埃蒙先生驱车100多公里赶到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为了听中国作家王蒙讲解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很多韩国人早早就赶到首尔的中国文化中心,连过道也站满了听众;应中国文化中心的邀请,14位海外优秀学员以“中国近代百年巡礼”为主题,来到中国,展开了他们百闻不如一见的“奖学之旅”……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跨过这一座座桥梁,走入国外民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搭建平台,传播文化

    1988年7月和9月,新中国首批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分别在非洲的毛里求斯和贝宁建成并对外开放,开启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步入新世纪,我国确立文化外交在整体外交中的重要地位,驻外中国文化中心迎来第一次大的发展机遇。

    在国外设立文化中心,法国起步最早,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在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西方各国纷纷采用这种方式,促进本国文化在外国确立落脚点,为外交和对外经济服务。调查显示,英国、法国和德国在世界各国开设了上百家文化中心,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也分别在数十个国家设有文化中心。各国驻外文化中心均是“非营利机构”,工作对象为驻在国公众。

    中国驻外文化中心正是为了适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工作是我国国际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传播中国文化基地的大局来认识加强中国文化中心工作的重要性。

    从2002年至2008年,中国驻开罗、巴黎、马耳他、首尔和柏林文化中心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迄今为止,有近40个国家提出了希望在当地设立中国文化中心的愿望。各驻外中国文化中心不间断地开展对外工作,活动内容涉及艺术、教育、体育、经济等诸多领域,体现了大文化概念,加之教学培训、图书馆信息服务和影视放映等日常活动,搭建起了一个大文化平台。

    2009年,中外互设文化中心工作进入新阶段。中国与俄罗斯、蒙古国和墨西哥互设文化中心的协议商签工作有望在年内完成;中国驻泰国文化中心有望在年内施工,驻日本和西班牙文化中心的选址工作已经启动。

    拉近距离,广交朋友

    中国文化中心围绕“举办文化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教学培训”三大功能,在驻在国开展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和提供信息教学等文化服务工作,成为中国政府推广传播中国文化的基地。

    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各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共举办千余场演出、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各类培训班注册学生近2万人次;影视放映超过1000场次;仅巴黎和首尔两家中国文化中心网站2008年的点击率就超过130万人次。稳定、不间断的文化活动方便了当地公众,“把中国文化送到了家门口”,受到了当地各界的欢迎。

    各中心还组织了春节品牌、“发现中国”讲座、奖学之旅、短期培训等重点品牌项目,并根据自身特点,开发“自主品牌”。如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的 “大使杯”汉语歌曲比赛、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春之旋律”音乐会和巴黎中国戏曲节、首尔中国文化中心的“中华缘杯”中文大奖赛等。

    文化中心还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中资企业“萨韦糖联”刚在贝宁开展业务时,由于文化差异,企业与当地雇员之间出现劳资纠纷。在企业负责人困扰之际,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电影、展览、讲座等活动不经意间促进了当地人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拉近了两国人民距离,劳资双方的误解借此逐步消除。

    广交朋友,深交朋友是文化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蔡武说,中国每年有很多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团组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但文化中心的作用不是短期交流活动能够代替的,文化中心使我们在国外有了固定的基地,工作有持续性,可以广交朋友,深交朋友。文化中心工作大有可为,大有前途,十分重要。

    马耳他首都瓦莱塔市民史蒂夫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在马耳他建立中国文化中心真好。在这里我可以经常见到中国人,和他们交朋友;还可以读很多中国的书,为有朝一日去中国旅游做准备。”

    中国文化中心突破了对外文化工作一直采取的“走出去”和“请进来”这种短期互访形式,扎根当地,建立长期据点,对公众全日制开放,从而对当地普通民众有更强的亲和力。此外,中国文化中心大多依靠驻在国友好力量举办活动,比如2003年非典期间,我国各类文化交流团体的出国访问活动受到影响,驻外文化中心的优势就突显出来。

    文化外交,扩大影响

    中国文化中心作为我国政府驻外文化官方机构,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在驻在国影响不断扩大,不仅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也成为文化外交的重要依托。

    不久前,胡锦涛主席在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与当地学员共赏中华诗韵;温家宝总理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与当地华侨华人高唱《歌唱祖国》;习近平副主席视察了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化中心也多次接待驻在国的领导人和重要政界人物。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和前总理拉法兰、马耳他总统阿达米、毛里求斯总统贾格纳特、贝宁国民议会议长纳戈等都曾是中国文化中心的客人。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谈到文化中心的作用时对本报记者说,中国文化中心向世界开启了一扇近距离了解和感知中国的窗口。其主办的文化活动,对中国软实力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中国文化中心通过和各国人民面对面接触,将中国社会的真实现状全方位展现在世人面前,有助于化解偏见,促进沟通,并使人们认识到中国对人类生活和文化价值的丰富性作出的贡献。(记者 崔寅)

 
 
 相关链接
· 我们喜欢中国文化—世界人民了解、欢度春节纪实
· 国人出国游给全球带去年味儿|英国人感受中国文化
· 伦敦中国农历牛年庆典:英国人亲身感受中国文化
· 李海峰率艺术团访纽约 华商喜迎中国文化使者
·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奥运因中国文化而更具魅力
· 专访钱伯斯:期待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中国文化大餐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