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记者王茜、李菲)27日,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的《妇女绿皮书: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对降低女性失业率提出4点建议。
绿皮书指出,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和2004年中国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抽样调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计算了16—60岁男性和女性的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女性失业率略高于男性。
对此,绿皮书提出4点建议:
——针对妇女失业率较高的状况,采取积极的促进妇女就业的政策,帮助妇女实现就业。
——针对妇女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状况,大力增加对妇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强教育与培训,增强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妇女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职业培训,提高妇女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要把年龄偏大、职业技能偏低、家庭生活困难的失业妇女作为就业重点援助对象。
——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大力提高参与失业保险的比例。尽管失业保险金水平比较低,但失业保险作为对失业人员的一项保障,对失业妇女的生活状况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针对妇女生育期间容易失去工作的问题,在妇女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和减少妇女因为生育失去工作的现象。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在妇女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给予企业一定补贴等,来减少妇女在此期间的失业现象。
妇女绿皮书建议:发展适合需要的公共托幼服务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记者王茜、李菲)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7日在京发布了2006―2007年《妇女绿皮书》。绿皮书建议,发展适合需要的公共托幼服务。
绿皮书介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在调查发现,在托幼服务中,下滑或萎缩状况出现在3岁以下幼儿的托幼服务。原来由政府、单位和街道等举办的托儿所已基本销声匿迹,尽管有少量私立托幼机构招收3岁以下的孩子,但主要是以智力开发、早期教育为目的,并不是为缓解家长就业压力而提供的托幼服务。大多数政府、单位及街道开办的声称招收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幼园所也只招收2岁半及以上的幼儿入园。
对家长的调查发现,在北京和上海接受调查的家长中,分别有55.3%和69.8%的人认为3岁以下的幼儿适宜入托,分别有24.8%和23.9%的人曾有过找不到托儿所的经历,这一部分人主要是双职工和中低收入者家庭。
北京有九成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发展”托儿所,其中23.6%认为“有必要大力发展”;66.4%认为“有必要适当发展”。上海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发展”的比例甚至超过北京,达95.3%,其中30.7%认为“有必要大力发展”;64.6%认为“有必要适当发展”。
绿皮书认为,目前针对3岁以下幼儿的托幼服务萎缩的现状难以满足父母对“托儿” 的需求,这项托幼服务的短缺在客观上常常造成母亲被迫延长产假,中断职业生涯,增加生育的机会成本。这值得从公共服务角度思考和解决。
绿皮书建议,树立托幼服务是公共服务的理念,坚持托幼服务的双重性,纠正托幼服务“教育化” 偏向,重视托幼对解除父母后顾之忧的功能和作用,发展质优价廉的公共托幼服务。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托幼事业的财政投入,在对各类托幼机构进行政策引导和支持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托幼服务。
妇女绿皮书:中国女性就业状况开始好转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记者李菲、王茜)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7日联合发布的《妇女绿皮书: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中指出,女性就业困难得到重视,就业状况开始好转。
绿皮书指出,尽管妇女的就业压力依然存在,但积极就业政策特别是消除零就业家庭和增加政府公益岗位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的推行不仅使妇女就业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而且增强了妇女自我发展的能力。
绿皮书显示,截止到2007年9月底,全国84.7万户零就业家庭中,已有81万户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占零就业家庭总量的95.7%。2006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低于2004年和2005年4.2%的水平,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女性比例(48%)也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下降1.2和2.6个百分点。
妇女绿皮书:女性教师在职称发展上还处于比较弱势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记者李菲、王茜)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7日联合在京发布的《妇女绿皮书: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中指出,尽管女教师的人数在增多,但是女性教师在不同教育等级中的比例并不均衡,女性教师在职称发展上还处于比较弱势。
绿皮书介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原来上大学难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同时,中国的学历教育改革,也使获得更高学历文凭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可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性教师的学历背景依然要比男性低。
绿皮书显示,无论是中小学还是中高等教育机构,女性教师的学历背景基本上呈现“纺锤形”的特点,最高学历背景和最低学历背景的女性教师比较少,而中等教育背景的女性教师比较多。这种结构性的特点,比较容易造成女性教师自我相互竞争加剧,相对职业发展资源不足,因此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的机会可能都会比较少。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可以认为女性教师的背景优势并没有体现在现实的优势上,从而造成女性教师潜在的人力资源的浪费”。绿皮书指出,尽管女性的数量并不少,但是女性教师能够参与管理、决策的程度并不理想。